“秀美潮州”
牽手
“天堂蘇州”
潮州、蘇州兩地互推城市宣傳專版
5月8日,“雙城輝映向‘新’行”——潮州與蘇州雙城聯動全媒采風活動在江蘇蘇州拉開帷幕。5月9日,《潮州日報》、《蘇州日報》同日推出介紹對方城市的宣傳專版,深度展現兩地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圖景。
潮州日報宣傳專版
蘇 州
一座姑蘇城 半部江南詩
蘇州陽澄湖秀美風光。
2500多載時光淬洗,運河與長江的“最美十字交叉”,在如水般柔潤的蘇州城,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是蘇州的“福氣”,也是蘇州的“底氣”,人文與經濟交相輝映的詩篇,以此為基。
自2004年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蘇州成功召開以來,蘇州系統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活化,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讓蘇州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嶄新面貌出現在大眾文化消費市場,讓這座江南之城承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更多向往和期待。
蘇州日報宣傳專版


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一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歷代州府之治所。“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且并稱“韓柳”的著名文學家韓愈,治潮僅八個月時間,創造了“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的奇跡。
潮州位于廣東省最東端,是廣東“東大門”,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瓷都”“中國著名僑鄉”“中國婚紗禮服名城”“中國潮州菜之鄉”“中國食品名城”等幾十項殊榮,是全國首座“中國工藝美術之都”、全國唯一一個“中國民間工藝傳承之都”,蜚聲海內外。2023年,潮州成功入選“世界美食之都”、成功上榜中國十大“秀美之城”。
品美食、游古城、看英歌,潮州旅游近悅遠來,近年火爆出圈。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全市外地來潮人數達171.05萬人次,同比增長25.32%。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牌坊街人流量達到66.27萬人次,同比增長29.66%。
千年文脈 煙火潮州
韓江之畔,韓山之麓,歷經800 多年的韓文公祠巍然聳立,向世人講述一代文宗韓愈治潮的千古佳話。韓愈是勤政愛民的正直人臣,他與潮州有著深厚的淵源。驅鱷除害、延師興學、興修水利、贖放奴婢……韓愈雖治潮僅八個月,但千百年來深受潮州士庶頌揚,贏得“八月治潮萬古名”的高譽,甚至潮州山水從此改姓韓,惡溪改名韓江,筆架山稱作韓山,韓愈栽種的橡樹名為韓木,后人贊嘆“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
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
立足新時代,千年古城潮州不斷煥發新活力,迎來新發展。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潮州市考察時指出,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功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彌足珍貴,實屬難得。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廣濟橋是潮州的歷史文化地標,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廣濟橋的亭臺樓閣,古樸典雅,漫步其上,韓江兩岸風光一覽無余。白天開設陶瓷、麥稈畫、潮繡、木雕、手拉壺等非遺展覽室,再現“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盛景;夜晚的音樂燈光秀流光溢彩,展現出千年古橋的無限生機。
潮州古城是潮州歷史文化的核心區域,文化遺存豐富,被稱為“中華古典文化櫥窗”。千年古橋畔,廣濟樓巍然矗立;廣濟樓下,23座古牌坊連接起51條古街巷,商鋪林立,古色古香。潮州牌坊街是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特色小吃于一體的文化古街,這里匯聚了潮州的文化風貌,展示著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潮州大鑼鼓、鐵枝木偶、英歌舞……牌坊街常態化開展文化巡游展演,讓人們享受濃濃潮味的“文化大餐”。
這里是“中國工藝美術之都”——作為廣東的非遺大市,潮州擁有17項國家級非遺、47項省級非遺,且工藝美術品類之多,在全國獨樹一幟。數據顯示,潮州擁有手拉朱泥壺、金漆木雕、刺繡、抽紗、麥稈畫、嵌瓷等40多個傳統工藝門類。古老的非遺技藝凝聚了潮州人民的生活智慧,也塑造了這座城市典雅的獨特氣質。畬族文化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食如“潮” 四海共享
2023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發布消息:潮州成功入選“世界美食之都”。潮州成為了全國第六個、廣東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來潮州旅游,美食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今年“五一”假期,潮州美食再次“圈粉”,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來到“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品美食。牛肉火鍋、潮州小食、鹵鵝、海鮮……各色美食征服游客味蕾,大家紛紛點贊,表示不虛此行。
潮州牛肉火鍋。
一城一味,潮州菜何以飄香全球?潮州菜始于漢唐,形成于宋,興于明,盛于清,近現代更是馳名海內外。潮州菜烹飪技藝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以烹飪海鮮、佐料講究、食不厭精、清淡素雅見長。潮州特色美食品種繁多、自成體系,有500多道潮州菜、300多種潮州小吃、近100種醬碟調料和美食非遺代表性項目70項,具有天然、健康、精致、共享的特點。食材好、工藝好、味道好、營養好,潮州菜因而被譽為“最好的中華料理”。無論是食材、調料還是烹飪方法,潮州菜皆以包容開放、海納百川的姿態予以接納、融合和創新,潮州菜烹飪技藝因而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潮州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烹調方法和技藝,有炒、燉、炊、炆、炸、油泡、焗、白灼、烙、鹵、醉、返沙(翻沙)、糕燒、熏、燒烤、凍、煲、鐵板燒等。潮州菜極其講究刀功,輔以雕刻、擺盤,制作精巧,色、香、味、形、名俱佳。潮州菜師傅常以本土出產的蔬菜瓜果為原料,雕刻各種寓意吉祥的花卉、飛禽等。
潮州菜以海產聞名,以鮮味著稱,幾乎是無海鮮不成筵,較為常見的是魚、蟹、蝦、螺、蚌等。近年來,潮州市通過舉辦中國廚師節、潮州菜“海外行”等活動,讓潮州菜成為展現潮州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成為聯結海內外潮州人的精神紐帶。
文旅融合 火爆出圈
2022-2023年度中國美好生活城市揭曉,潮州美好生活綜合滿意度表現突出,上榜“十大秀美之城”。“秀美”二字背后,是潮州打造中小城市美的典范、厚植生態底色的見證。
千年古城,韓水悠悠。韓江是粵東1400萬人民的母親河。站在廣濟橋上遠眺,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映入眼簾:韓江波光粼粼,兩岸碧水清流的生態廊道、詩情畫意的休閑廊道蜿蜒10公里,一步一景,美不勝收。2019年10月至今,韓江潮州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實現水質“五個百分之百達標”。2020年底,韓江(潮州段)高分通過全國首批17個示范河湖創建的驗收,是廣東省唯一入選河湖。
潮州木雕。
綠色是潮州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金山大橋濕地公園水清岸綠、鄉村公園讓市民盡享家門口的“綠色福利”……潮州下足“繡花功夫”,見縫插綠,大力推進公園建設,讓自然萬物融入百姓生活,從細處著眼、從小處入手,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力爭打造更加綠色、宜居、和諧的美麗鳳城。
古城里,游客“打卡”春餅、牛肉丸、蠔烙等潮州小食;博物館內,人們駐足觀賞潮州手拉壺、金漆木雕、潮繡等非遺……八方游客涌向潮州,感受“山水宋城”的醉人風情。獨樹一幟的潮州文化,成為這座千年古城的靈魂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潮州古城旅游IP“府樓猴”正式發布。這是潮州市賡續歷史文脈,重振千年古城歷史榮光的重要舉措,為潮州古城文旅注入新的活力。“府樓猴”是潮州府城——鎮海樓的象征物、是潮州府輝煌歷史的見證,既體現了潮州府當時的榮光,也寓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年多來,潮州舉辦的“心想事成,遇見府樓猴”文旅系列活動大受好評,“府樓猴”IP強勢“出圈”。
鎮海樓前“打”英歌。
此外,近年來,潮州市以繡花功夫積極推動古城保育活化利用,2023年11月,潮州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2024年,“潮人繡古城”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方案獲批,潮州古城保育活化作為典型案例在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宣傳推介。潮州古城通過一系列“微更新”“微改造”“百家修百厝”等舉措,歷史建筑、文化展館、民居商鋪都融合在街區里,讓潮州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
特色產業 稟賦卓越
有山有海,潮州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歷經多年發展,潮州形成了以陶瓷、食品、服裝、不銹鋼制品等特色產業為主導,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健康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兩翼齊飛”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陶瓷產業是潮州第一大支柱產業。統計數據顯示,潮州日用陶瓷年銷量占全球30%,陳設藝術陶瓷年銷量占全球 40%,建筑衛生陶瓷年銷量占全球55%。
潮州陶瓷。
亮眼的成績背后,離不開潮州以科技創新引領帶動陶瓷產業走高新化、專精化發展之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化融合”助推陶瓷產業提質發展、提檔升級,加快邁上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軌道。潮州坐擁日用陶瓷、工藝美術陶瓷、建筑衛生陶瓷、電子工業陶瓷四大產業門類,從原料、設備、窯爐、模具、花紙到包裝、物流、銷售、質檢,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全產業鏈條。當前,潮州擁有陶瓷全產業鏈產值規模超600億元,擁有各類陶瓷工業企業超3000家、規上陶瓷企業376家,以及一批龍頭企業,陶瓷企業上市數量居全國地市前列。
2021年12月,饒平縣獲評全國首個“中國海鮸之鄉”稱號。目前饒平縣海鮸年產量超7萬噸、產值超 11.2億元,占全國產量的71%,商品魚產量在全國同級別縣(市)中名列首位。
潮州單叢茶。
潮州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中國烏龍茶之鄉”“世界工夫茶文化之鄉”之稱。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潮州工夫茶藝”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眼下正值“茶中香水”鳳凰單叢茶的采摘時節,鳳凰山上嫩綠遍野,新茶飄香。作為潮州特色產業之一,茶產業已成為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農業經濟支柱產業。
如今,潮州正將潮州文化與工藝美術、陶瓷以及旅游、美食等產業相結合,推動潮州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完善、更有特色,讓潮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秀美之城更加近悅遠來,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與世界和合共美、美美與共。
來源 | 潮州日報 蘇州日報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