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0月12日至14日,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慶祝大會并在潮汕地區考察調研,發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時代強音。
牢記殷殷囑托,不忘初心使命,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今天,深圳特區報聯合汕頭日報、潮州日報,聯動推出跨版報道,并通過長圖和三地直播方式,精彩呈現三地篤行實干取得的新發展、新成就,報道三地合作交流、協同發展、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的新舉措、新成效,攜手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灣區引領 合作共贏
奮力書寫深圳經濟特區新時代建設新篇章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
十月,是收獲的季節,更是深圳人感恩奮進好時節。
2020年10月12日-14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并在潮汕地區考察調研。在深圳蓮花山頂平臺,遠眺特區新貌,總書記深情地說:“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我們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那時的深圳又將是另外一番景象……”
牢記囑托,篤行實干。
五年來,深圳賡續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和特區精神,推動改革開放再深化、發展能級再躍升、民生福祉再增進,奮力書寫新時代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新篇章。

深圳經濟特區。
珠江潮涌,前海日新。
走進前海國際會議中心,“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展覽”鮮艷如昨,一張張照片生動展示了深圳由一座落后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

深圳前海國際會議中心。
“當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日前,參加當年慶祝大會并發言的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志列接受記者采訪時說,5年來,研祥不忘初心使命,持續加大創新,努力做強實體、做精主業,累計投入8億多元,研發出國際領先的解碼算法和超分辨率圖像重構專利技術,做出了工業智能讀碼器,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了行業進步。
“回望這5年,我更加深切體會到,個人成長始終與特區發展、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中建鋼構首席專家陸建新當年也參加了慶祝大會并發言,他說,將繼續扎根一線,培養更多行業技術人才,為把深圳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貢獻智慧與力量。
“前海實現了‘一年一個樣’的可喜變化。”前海建投集團基建事業部副總經理段偉見證了前海從灘涂到濱海新城的巨大變化。他說,如今的前海一派生機勃勃,正是深圳經濟特區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的精彩縮影。
翻開深圳這5年的“成績單”,一個個數據引人注目:
2020年至2024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近萬億,站上3.68萬億元新臺階。今年上半年,深圳交出“穩中有進”答卷——地區生產總值18322.26億元,同比增長5.1%,在一線城市中表現亮眼。
深圳以縣域大小面積創造出省級經濟體量,并保持高增長,根本在于持續激發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5年前,黨中央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自主權。5年來,首批授權事項清單陸續落地見效,從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到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再到構筑創新高地、推動高水平開放,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今年,中辦、國辦《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公布,支持深圳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創新試驗、深化一批開放舉措。
創新生態勃發,經濟動能澎湃。最新數據顯示,深圳全市經營主體達450.8萬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萬家,專精特新企業1.1萬家。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億元,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6.46%。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93.3%,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居全國城市首位。“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持續發展壯大,全力競逐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與空天等新賽道。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3年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超過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5萬億元,總量躍居全國城市首位,出口實現“32連冠”。
與此同時,深圳將近七成財政支出投入民生,全力辦好教育、醫療、養老等群眾身邊大小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進一步凝聚全社會創新創造合力。
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殷切期望。
深圳努力發揮經濟特區輻射帶動作用,以頭號工程力度落實推動“百千萬工程”,更好服務全國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大局。

深潮智能衛浴產業協同發展聯盟揭牌。
前不久,深潮智能衛浴產業協同發展聯盟揭牌,將深圳創新優勢與潮州產業基礎有機結合,構建了“深圳標準-潮州智造-全球市場”的產業生態鏈,為潮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深圳與汕頭持續開展產業協作,共建產業合作園區等一批優質產業空間,組建產業協作基金等,專項投向“三新兩特一大”產業重點項目、產業合作項目等,一個個創新項目正落地開花。目前,深汕兩地已初步形成“1+7+N”產業協作發展模式。
深圳還創新幫扶協作工作機制,以“深圳所能”對接“對口地區所需”,推動深圳理念、深圳模式及深圳標準、深圳技術率先落地對口幫扶協作地區。在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支持下建成的潮州游客旅游服務中心超充站,既讓潮州居民和游客體驗“一杯咖啡,滿電出發”的便利,更助力當地文商旅體產業融合發展。
登高壯觀天地間。
新起點上,深圳將牢記厚望和囑托,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建設好新時代經濟特區、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古城煥新 山海共濟
潮州以奮進姿態擁抱新時代發展機遇
韓江潮涌,歲月如歌。
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潮州考察時,贊譽潮州“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前景可觀”,留下了“乘勢而上,起而行之,把潮州建設得更加繁榮美麗”的殷殷囑托。
5年間,斗轉星移,時光荏苒。
今日潮州,街巷間,牛肉丸的鮮香與工夫茶的醇厚交織;非遺工坊里,潮繡針線翻飛,繡出千年文脈的流光溢彩;產業園區中,機器運轉不息,奏響創新發展的鏗鏘節拍……

廣濟橋橫跨韓江之上。
走進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展廳,芝麻大小的多層片式陶瓷電容器(MLCC)微光閃爍。曾幾何時,這枚“電子工業大米”長期受制于海外技術壁壘;如今,卻被三環人以三年磨一劍的韌勁,將陶瓷介質層從5微米降薄至1微米,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這不僅是厚度的削減,更是創新高度的躍升。

益海嘉里潮州糧油生產銷售基地。
5年來,潮州以創新為帆,在產業航道上破浪前行。饒平533平方公里的蔚藍海域上,益海嘉里糧油基地、華瀛LNG接收站活力涌動,萬佳花鱸良種場年產8000萬尾魚苗填補省內空白;2024年,鮸魚首度“游”進歐洲市場,規上水產品加工企業年產值近16億元,“向海圖強”的樂章愈發激昂。在潮安,“糖果小鎮”以小糖果撬動大產業,串聯起“食品——包裝——機械——運輸——銷售”全鏈條,年產值節節攀升;第三屆“潮食會”吸引26.7萬人次參與,153.5億元意向訂單刷新紀錄;智能衛浴博覽會與不銹鋼產業大會分別斬獲26億元、33億元簽約額,讓“潮州制造”的金字招牌愈發閃亮。
發展的成色,由數據印證:2025年上半年,潮州地區生產總值達679.74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居全省第4位。
潮州非遺“家底”厚實: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7項國家級非遺、47項省級非遺、139項市級非遺;更有31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7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71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以及6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群體。近年來,在制度守護與技藝傳承中,這份深厚底蘊愈發熠熠生輝。
守護“家底”,制度先行。《潮州市潮劇保護傳承條例》《潮州市工藝美術保護與促進條例》的相繼出臺,讓非遺保護從“憑熱愛堅守”變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2個非遺人才示范工作室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對年輕學徒傾囊相授。2020年以來,潮州新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83人、省級7人、國家級9人——非遺傳承形成了“代代有人”的良性循環。

今年國慶前夕,“潮涌韓江·東方霓裳映古韻”非遺時尚之夜精彩上演。
9月27日晚,夜幕下的鎮海樓燈火如晝,“潮涌韓江·東方霓裳映古韻”非遺時尚之夜,讓潮繡、潮州大鑼鼓與現代時尚碰撞出璀璨火花;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廣濟橋景區人頭攢動,“睛彩·府樓猴”國慶文旅活動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古城魅力……
“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囑托為潮州文旅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從筆架山潮州窯遺址的活態傳承,到“百家修百厝”讓古建筑重煥生機,潮州始終以“文物+旅游”模式激活千年文脈。如今,古城獲評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牌坊街入選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越來越多游客循著工夫茶的清香、潮劇的婉轉而來,在古城街巷中觸摸歷史痕跡,感受當代活力。
走進深潮產業合作園區,建設熱潮撲面而來。
深潮指揮部立足“園區為基、產業為核”定位,統籌推進產業園區開發建設,劃定約1平方公里啟動區與約2平方公里拓展區,并實行分期開發、滾動推進。
目前,一期約360畝用地已完成平整,5宗產業用地成功掛牌;二期1000畝用地“七通一平”正加速進行。同時,創新采用全周期開發模式,打造158畝“深潮科創園”,撬動社會資本,預計建成后可提供18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空間,引進50家規上企業。
“精準定位、全員攻堅”。面對潮州傳統產業占比高、新興產業基礎弱的現狀,深潮指揮部為產業升級注入活水:構建“1+3+6”協同招商機制,累計對接企業400多家;打造“三級政策疊加體系”,以“子基金+直投”策略破解融資難題,落實“一項目一專班”全程服務,已推動18個項目注冊落地;組建超5億元產業投資基金,以“以投促引”吸引16家科技型企業赴潮考察。

“潮州-羅湖創享島”入駐企業簽約儀式。
深化雙向協作,構建共贏格局。兩地共建“深圳研發+潮州生產”創新模式,“潮州—羅湖創享島”等平臺運作良好,已入駐企業12家。“深潮智能衛浴產業協同發展聯盟”聯動70余家機構,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相關經驗已入選全省基層改革典型案例。“潮品入深”流通體系成效顯著,16個潮州產品獲“圳品”認證,5家企業獲評“深圳農場”。深圳的“超充”網絡、先進醫療器械等優勢資源也加速落地潮州,并成功吸引河南翔宇醫療等企業以“深圳總部+潮州基地”模式布局,實現了要素的雙向流動與資源的互補共贏。
韓江潮涌,奔流向海;深潮攜手,未來可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牢記總書記囑托,潮州正以“蒸蒸日上”的奮進姿態,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潮中,奮力書寫“欣欣向榮”的嶄新篇章!
海潤僑鄉 潮涌新變
汕頭以特區精神與僑鄉優勢
在高質量發展航道揚帆前行
南海之濱,韓江入海處,千年潮音澎湃,萬里長風正勁。
這片土地,既承載著百載商埠的深厚底蘊,更躍動著改革開放的時代新聲。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考察,寄望汕頭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
這是一場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也是一次城市氣質的全面重塑。
從歷史街區的保育活化到產業園區的創新崛起,從區域協作的持續深化到僑智僑力的齊心匯聚,城市處處勃發著向上的生機,汕頭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與敢為人先的膽魄,在高質量發展航道上乘風破浪、逐夢前行。

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
若將汕頭歷史繪制成畫卷,小公園開埠區定是其中光彩奪目的篇章。
斑駁著昔日輝煌的騎樓外墻,在“修舊如舊”的匠心下重煥風采。夜色起,燈火闌珊,歷史文化街區如流淌的金色星河……漫步其間,回響著殷殷囑托;穿行巷里,書寫著奮斗新篇。

汕頭騎樓老街。
曾經沉寂的小公園,在感恩奮進的步伐聲中迅速熱鬧繁華——電影展館、工夫茶館、非遺文創空間、文旅民宿與美食街區……多元業態匯聚和豐厚文化綻放,激活了歷史街區的內在生命力。
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自信”迅速生長。
文化自信的向心力,在僑批文物館尤為彰顯。目前館藏僑批增至九萬余封,這不僅是數量的累進,更是對文化精神和城市記憶的全力守護。如今,泛黃的批信不再塵封,它們借助數字化技術重獲新生,成為云端可觸的鄉愁;它們被精心編排,帶著美麗鄉愁遠渡重洋,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門的展廳中,引發海內外游子的深切共鳴,僑心更近、僑情更濃。
承文化內力,啟發展新篇。
面對新時代的發展機遇,汕頭大力弘揚特區精神推進改革創新。從1987年首創政府機關“24小時內答復”制度,開全國政府服務企業承諾制先河,到率先探索“僑”字號經濟特區發展模式,再到首創華僑權益保護地方性法規——汕頭始終以敢為人先的銳氣,為全國改革開放提供“汕頭經驗”。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成為“先行先試”的沃土,全國首部《跨境電子商務促進條例》為“買賣全球”開通快車道。昔日“24小時內答復”的服務承諾,如今已更新為1107項“秒批秒報”事項、2200項“指尖辦”服務。營商環境優化催生發展動能迸發:市場主體總量突破55萬戶,“三新兩特一大”產業格局鑄就工業脊梁,風電裝備、跨境數據等新質生產力破繭成蝶,奏響“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奮進樂章。

第二十二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第十屆世界潮商大會在汕頭舉辦。
汕頭特區因僑而立、因僑而興,用心用情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僑”力在更廣維度向汕頭匯聚,“僑”力始終是汕頭特區破浪前行的重要引擎。國際潮團聯誼年會與世界潮商大會“兩大盛會”歸來,不僅是情感的盛宴,更是發展的契機,超1200億元投資為城市注入強勁動力。從“潮汕家園”數字平臺串聯鄉情,到海外華文教育傳播文化,再到便利化投資制度改革……一系列“文化引僑、平臺聯僑、政策惠僑、經濟聚僑”舉措,讓“僑”的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成就一場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
發展活力的溫度須由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來檢驗。
練江流域從“污染典型”蝶變為“治污典范”,獲評“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成為生態為民的生動寫照;蜿蜒碧道、豚躍魚翔,生動勾勒出“綠美汕頭”的宜居圖景。“呼援通”送達養老服務,“僑心橋”守護老年歸僑,安居工程解憂千家萬戶……汕頭正以繡花功夫將宏大藍圖轉化為百姓生活的美好實景。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深圳與汕頭的對口幫扶,突破單向“輸血”模式,構建“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新格局,將“百千萬工程”藍圖轉化為一個個扎實落地的項目。
產業協同,是這場協作的引擎。“1+7+N”產業協作發展模式,勾勒出清晰合作路徑。市級合作園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圍繞龍頭企業延鏈強鏈;7個區級產業園全面推進,投資項目從圖紙走向現實;7個設在深圳的產業協同發展基地打破空間限制,為汕頭企業對接大灣區資源開辟前沿陣地。金融活水精準灌溉,2億元產業協作基金完成組建,全面賦能“三新兩特一大”產業。常態化招商成效凸顯,從汽車零部件到環保包裝材料,深圳效率與汕頭空間實現完美結合。

澄海獅頭鵝產業城。
協作之力,覆蓋廣袤鄉村。超七成助鎮幫鎮扶村以外的幫扶資金投入產業,打造79個見效快、收益穩的鄉村項目。獅頭鵝城引入科研機構與深加工企業,獲評省級“百千萬工程”范例;西山科技農業休閑綜合體、三囪崖景觀工程等文旅項目,為美麗鄉村注入活力。市場通道暢通無阻,“圳品”認證助力36款汕貨走進深圳市場,金灶桑葚成為知名茶飲原料,超4000萬元訂單農業帶動超1700戶農戶增收。在此過程中,深圳結對的1區5鎮38村全部入選省“百千萬工程”典型,形成強大示范效應。
從園區共建到產業共興,從鄉村共富到民生共享,深汕協作以全方位實踐,提供了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范例。
迎頭趕上!
五年來,汕頭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街區活化回應“何以立城”,以產業躍升解答“何以自強”,以區域協作探索“何以共興”,以民生改善詮釋“何以為民”。
向海而生!
匯聚千萬僑胞力量、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汕頭的未來必定是星辰大海!
文字|深圳特區報記者 徐興東 吳緒山、汕頭融媒記者 李逸夫 林少雯 張明純 林馥盛 郭宏盛 陳潔汶 李德鵬、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婕 丁玫
圖片|潮湃新聞、潮州科技、深圳特區報、前海國際會議中心、潮安發布、汕頭發布、汕頭日報、汕頭發布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