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潮州古城劉察巷的尋常巷陌里,曾走出一位用24載生命踐行革命信仰的英烈——陳良堡。從學生運動的先鋒到抗日救亡的斗士,從新四軍的政治教員到上饒集中營里堅貞不屈的勇者,他以熱血為墨,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寫下了悲壯而璀璨的一頁。

陳良堡

少年覺醒:
從校園學子到革命先鋒
“陳良堡的革命覺醒,離不開家庭與時代的雙重影響?!笔形h史研究室編研出版科科長陸妍慧介紹道,陳良堡出生于1918年,成長在一個充滿家國情懷的教育世家。當“九一八”事變的烽火點燃全國抗日熱情時,陳良堡毅然投身其中。他與同學黃潮洋(碧野)等組織演講會,揭露日軍罪行;1934年4月,在反對劣紳勾結校長霸占校產的罷課運動中,他站在斗爭最前列,被校方拘捕、剃發,最終與98名進步學生一同被開除。
陳良堡被金山中學反動當局開除之后,隔年轉到廣州市立第一中學,編入高一丙班就讀。由于家境貧寒,經濟拮據,良堡經常以“呆子”等筆名向報刊投稿,憑借微薄的稿費,勉強維持艱苦的生活。當時正處于平津學生要求抗日救國的“一二·九”運動的前夕,陳良堡更積極投身廣州地區的學生運動,1936年,陳良堡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成為廣州一中革命學潮的得力領導者。
陳良堡的書信
他在學生中開展宣傳教育,經常向同學談抗日救亡,談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要關心國家大事,關心世界大事,講東北義勇軍的抗日斗爭,講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的情況。并介紹進步書刊如金仲華、姜君辰合編的《世界知識》、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以及當時較有影響的雜志《讀書生活》,使學生逐步從死讀書的胡同里解放出來,開始接觸什么叫矛盾斗爭,什么叫唯物論、辯證法,引導學生研討哲學的問題,同學們都很佩服他超人的學識和才能。
接著,他又在班里建立讀書小組,組織朱醒良(朱榮)、歐陽象才、郭瑞斌等青年參加,利用星期天郊游活動,一起討論國內外形勢,討論紅軍北上抗日的主張,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意義。與此同時,還積極組織進步青年參加地下學聯。1936年秋,市一中學生自治會要準備改選,陳良堡得知這一消息之后,便組織力量,把自治會的領導權掌握在革命學生手里。以后,一方面采取公開的形式團結教育同學,另一方面,秘密地把讀書小組先后擴大為“學習社”“自修大學”“哲學研究會”等等,吸收了李進階、林國材、彭展壽(彭豐)、周炳光(周天行)、譚汝鏗、朱劍虹、鄧一飛、謝錫爵(謝永寬)、孔昭鑾(孔釗)等一批進步青年參加。這些人后來大多數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底,中共廣州市委為便于領導,籌備建立“廣州市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陳良堡冒著種種危險,代表市一中參加“地下學聯籌備會”。不久,發生了西安事變,學習社的成員秘密組織討論。當時,群情激憤,大家都主張把蔣介石殺掉,陳良堡力排眾議,耐心向大家解釋:“現在形勢發生了變化,黨中央已從倒蔣抗日,轉變為迫蔣抗日了,這個方針是完全正確的?!标惲急ぴ诘叵曼h組織的領導下,團結學習社的同學,博得他們的信賴。
當盧溝橋“七·七”抗戰爆發時,陳良堡就對進步學生公開講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分析當時的斗爭策略,指出我們抗日救亡工作要由秘密轉向公開,要善于利用國民黨合法的群眾組織,并提出通過參加國民黨組織的“廣州市學生抗敵救亡會”,來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經過陳良堡同志的活動,學習社大多數同學都參加了抗敵救亡會,當時還利用廣州長堤基督青年會舉辦的歌詠團活動,學習唱救亡歌曲,例如《義勇軍進行曲》《流亡三部曲》《黃河船夫唱曲》《怒吼吧!黃河》。這批進步同學在這一年的暑假,還冒著敵機狂轟濫炸的危險,到廣州市郊所屬的縣城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并舉行歌詠游行。
投身前線:
從宣傳骨干到戰地斗士
“從校園走向前線,陳良堡沒有絲毫退縮,反而以更堅定的行動詮釋初心?!标戝壅f。
1938年春夏,經當時廣州市委安排,陳良堡和張村、胡瀝在學校成立黨小組,并聯系了一些愛國青年學生到湖南攸縣參加抗日軍隊一六○師學生隨軍服務團。隨軍服務團是當時黨領導下的群眾團體,它的任務是貫徹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促進國民黨抗日到底。隨軍服務團一行有幾十人,陳良堡被選為團代表,領導全團的工作。他帶領團員深入兵營,設茶水站、護理傷員、轉運軍需、寫日文宣傳單,與士兵同甘共苦,極大提振了部隊士氣。一六○師在江西金輪峰山區殲滅日寇一個聯隊的“金輪峰大捷”,便凝聚著服務團的心血,旅長莫福如特意將繳獲的日軍“武運長久”軍旗贈予服務團,并頒發紀念章。
1938年7月廣州淪陷,由于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形勢日趨緊張,一六○師奉命南撤回粵北地區,服務團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種種政治上的監視,以致無法開展工作,黨組織決定把服務團撤出,陳良堡堅持到最后才秘密撤離。他從佛岡縣步行到韶關,與曾生同志接頭,取介紹信后即去桂林新四軍辦事處報到,辦事處負責人李克農同志要他帶尹惠君、容振華和陳思靜等幾位同志去皖南新四軍軍部。沿途日機轟炸、軍警嚴查,他喬裝平民,巧妙攜帶革命書籍,輾轉數月才抵達新四軍軍部的所在地——安徽太平巖寺。
即便曾領導學生運動開創局面,面對“教導總隊政治干事”的分配,他毫無怨言;1940年秋,陳良堡調到教導總隊、干部隊任政治教員,這一期間他始終保持勤苦學習、誨人不倦的作風,贏得學員們的稱贊。在此前后,陳良堡曾從前線寄給他二哥一封家信。信上說:“四五月間,敵人曾舉行‘掃蕩’,我軍奮勇抗戰,在幾個勝利戰斗中,把敵人完全擊潰了,保護了這一抗日陣地……”接著對二哥提出熱切的希望:“我想,你假如能從事一點對抗戰建國更有迫切和實際貢獻的事,那就更好了……”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革命、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感情。
忠魂不滅:
從獄中堅守到英勇就義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軍部轉移到茂林附近的東流山,所屬的戰斗部隊編為3個縱隊、6個團,陳良堡所在的教導總隊編入直屬隊,在皖南事變中作為普通戰斗隊堅守東流山。部隊執行項英同志提出的“以死求生、決一死戰”的命令,戰士們為固守東流山,保衛軍部所在地——石井坑,傷亡慘重。最后彈盡糧絕,寡不敵眾,陳良堡身負重傷,不幸被俘,被囚禁于上饒集中營。
國民黨反動當局對獄中新四軍官兵采用嚴刑酷打的法西斯手段,十幾人擠在狹窄低濕的牢房,受盡殘酷折磨。陳良堡傷重不能行動,每頓吃稀飯時,要爬到很遠的門口,才能喝上一口,他臂部傷口嚴重化膿,國民黨當局三番五次地要他寫所謂“悔過書”,并威脅說:“不寫就不給傷口上藥?!标惲急涝~拒絕,他怒斥國民黨發動內戰禍國殃民的罪行,認為“抗日無罪”,沒有什么可悔過的,反動當局加緊對他迫害,始終不給他的傷口上藥,病痛進一步惡化,化膿一直侵延到胸部,終于與世長辭,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英勇犧牲,時年僅24歲。
如今,80余年過去,陳良堡的故事仍在潮汕大地上流傳。他身上那股“為抗日舍生忘死、為信仰寧折不彎”的精神,早已化作一座無形的精神坐標。從校園到戰場,從順境到絕境,他始終以青春為炬,以信仰為光,照亮了抗日救亡的道路,也為后人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慧
圖片|潮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
編輯|翁純
審核|梁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