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書墨跡還未干,丁壽康便飛天戰日寇,這位‘華僑飛鷹’犧牲時僅25歲……”循著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研出版科三級主任科員林名熙聲情并茂的講述,那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在記者眼前徐徐重現。

丁壽康。
丁壽康,字永福,1915年生于潮安磷溪仙田。童年時期隨父母遷居泰國,后返鄉求學。1938年12月,丁壽康從空軍軍官學校順利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空軍第四大隊第21中隊任見習官,駐防重慶。從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軍連續5年半轟炸重慶。丁壽康自1940年多次駕機與日機展開激戰,共擊落5架敵機,升任少尉飛行員。他是“華僑飛鷹”中的杰出代表。
1940年7月16日上午,像往常一樣,重慶白市驛機場的宿舍里,丁壽康正在給僑居泰國的叔父寫信。10點10分,重慶市防空司令部拉響了全市有敵機來襲的防空警報。此時,丁壽康剛寫完家書,筆墨還未干,他來不及將信裝進信封里,就趕緊穿好飛行服,背上降落傘,戴上飛行帽,從桌子上一把抓住飛行鏡向戰機飛奔而去,升空迎敵。

1940年7月17日《新華日報》關于丁壽康犧牲的報道。
在空戰過程中,丁壽康駕駛的飛機中彈,跳傘降落在一間學校附近森林中。學生們發現后,熱心救助送往醫院,但因交通不便,缺乏救護條件,到醫院時終因腿部中彈失血過多,壯烈犧牲,年僅25歲。“筆墨未干,即上戰場”成了丁壽康人生最后的寫照。
自從軍以來,丁壽康便立下以身許國之志,在與泰國叔父丁季平信中就表示了“高歌殺敵,含笑應戰”,可見其慷慨從容之志。

丁壽康的絕筆家書。
“當此國族存亡絕續之秋,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更何遑計及其他一切……”戰斗結束后,丁壽康的隊友們回到宿舍,意外發現了一封墨跡未干的家書,這是“飛將軍”丁壽康在犧牲前不足24小時寫給叔父丁季平的信。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代詩人杜甫所抒發的是對戰亂的無奈和對人生平安的祈求,而丁壽康的家書表達的卻是強烈的愛國之情和為國赴難、舍生忘死的凜然氣概。

1940年7月18日《新華日報》關于全國慰勞總會悼念丁壽康的報道。
2023年9月18日,丁壽康家書捐贈儀式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舉行。丁壽康烈士親屬從廣州專程趕來南京,將烈士留下的47封家書和3封烈士戰友的來信無償捐贈給該館。

2020年12月31日CCTV-4紀錄片《國家記憶》之《跨越山海的家書 家國情懷》講述丁壽康的事跡。
丁壽康的家書,第一封寫于1933年3月7日,最后一封寫于1940年7月16日。以第一人稱視角較為完整地記錄了丁壽康從18歲背井離鄉,外出求學、艱難謀生、投筆從戎、報考飛行、刻苦訓練,以及參加對日空戰、直到犧牲的整個過程,見證了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一名普通青年逐步成長為憂國憂民的抗日英雄的心路歷程。
這些穿越硝煙的家書,字字泣血卻句句鏗鏘,家國為念,紙短情長。它們是偉大抗戰精神的不朽見證,亦是涵養清廉家風、錘煉過硬作風的鮮活教材。

2017年,丁壽康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評定為革命烈士。

丁壽康的親屬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憑吊并領取“烈士親屬聯絡簿”。
2017年1月9日,丁壽康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評定為“革命烈士”。2024年4月2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公布的首批中國籍抗日航空英烈名錄,丁壽康入選其中。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宗楷
圖片|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南京鐘山風景區公眾號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