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飛機
□ 李英群

在緊鑼密鼓準備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前夕,收到文友、詩人史炎發來的一首詩《父親》:
我記得
李英群老師說起
他的父親
說那年
日本鬼子的飛機
在揭陽的天空上飛
父親抱著他
邊逃邊指向云層的轟鳴
問他:弟仔你看
——上面那個
像不像一只蜻蜓
他父親的臂彎
遮過炮火轟鳴
漫過當年的硝煙
把顫抖的呼吸
揉成哄娃的歌謠
他口中的“蜻蜓”
是一個父親
逃亡的路上
最溫柔的謊言——
我聽了
在沒有槍聲的年代
作為一名父親
我也想能接住一片
不帶彈孔的云
給孩子
一個會飛的春天
2025.6.14
史炎的詩把我拉回了童年歲月。1939年6月,日寇攻占了潮州,企圖繼續西進攻打揭陽,潮州與揭陽有一座大脊嶺和一道楓江阻隔,我抗日聯軍堅守大脊嶺,扼守楓江,使日寇一直無法西進一步。于是,從1939年到1943年,他們頻繁派飛機越過楓江轟炸揭陽城鄉。我的家鄉是揭陽官碩鄉,緊靠楓江,是日寇空襲的重點,因為吾鄉是在大脊嶺腳下,是抗日聯軍的后勤補給基地,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和民間自衛隊在活動。那些年,三天兩頭就有日本飛機來襲,村民們就到山腳菜園的防空洞或山溝以至甘蔗園中躲避轟炸,村民們稱之為“走飛機”。
史炎詩中所引述的那個鏡頭,我一直記得清晰,是1941年的事,那年我5歲。
多年以后,也就是幾十年之后,曾向父親提及此事,父親說:小孩子只知玩,哪懂什么戰爭,他們不知害怕,大人不怕,小孩就不怕,你何必嚇小孩!
是的,“走飛機”時村里大人并不害怕,飛機走后我們歸家,就像從田間勞動歸來,很平常。我記得當時有首抗日童謠,至今記得三句:“日本飛機二點紅,飛來潮汕擲炸彈,擲到個窟似深潭。”并沒有炸得人血肉橫飛的描述。
整整四年時間,“走飛機”成了日常,村民也習以為常。從我父親的心態看,我覺得我這位生性幽默的父親大人當時指著那從頭上飛過的雙翼飛機,問我像不像蜻蜓時,后面應該跟著一句是:“要不要掠落來給你?”
這種從容,總讓我想起汪曾祺一篇著名的散文《跑警報》。
跑警報,就是走飛機。
他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昆明的西南聯大師生們躲避日軍空襲的情景,師生們正在上課,聽到防空警報,老師說:響警報了,下課。
師生們從從容容地撤離市區,到山溝去躲空襲。那不是逃難,師生們像假日出游,他們各找個地方,或讀書,或打牌,或談戀愛……
我無法具體引述,太長了。只說有二位不跑而留在學校的學生:一位姓羅女同學,一有警報,她就洗頭,別人都走了,鍋爐房的熱水沒人用,她可以要多少有多少;另一位是廣東來的同學姓鄭,愛吃蓮子,一有警報,他就帶一大漱口缸到鍋爐房煮蓮子。有次日本飛機炸了學校,南院、北院都落了炸彈,這位老兄聽到炸彈在不遠處乒乒乓乓地響,還神色不動地在鍋爐房攪著他的冰糖蓮子。
汪先生在文末說,日本人派飛機想嚇唬昆明人,他們不知道中國人心里是有很大彈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嚇得魂不附體。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的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是的,揭陽人走飛機和昆明人跑警報,都體現了“不在乎”的精神。如今,慶祝勝利的不是氣勢洶洶的侵略者,而是“不在乎”的民族!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