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潮州古城一家學習家園的玻璃窗,灑落在一位拄著拐杖的中年男人身上,他正專心給孩子講解習題。他是林世春——市肢殘人協會主席,一位與血友病抗爭多年、被稱為“玻璃人”卻一直堅韌前行的普通人。

林世春參加助殘日活動
從醫生斷言“活不過十歲”的病童,到創辦超百人規模的托管中心、推動殘障群體融入社會的公益先鋒,51歲的他用半生證明,即使身體脆弱,內心也能堅強如鋼。
“醫生說我活不過十歲,但母親求他們‘死馬當活馬醫’。”林世春談起童年時,眼里閃過一絲淚光。作為重度血友病患者,他的身體像玻璃般脆弱,輕微傷口便可能引發致命出血。反復出血,讓他全身多處關節因病變而活動受限,只能靠拐杖艱難行走。

林世春
最危險的一次,他因大出血休克,醫生讓家人“準備后事”。母親卻哭著哀求:“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救我兒子!”或許是這份母愛創造了奇跡,或許是他內心對生存的強烈渴望,讓他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他說:“母親的堅定執著和妻子的不離不棄,是我活下去的信念。”
成年后,林世春嘗試過很多份工作,但都因身體原因不得不辭職。2011年,他覺得不能再走“身體好了就工作,不好就辭職”這樣的老路,最終他選擇了與妻子一起創辦學生托管中心。創業對普通人來講不易,對殘疾人而言更為艱辛。這個選擇,除了用于緩解經濟壓力外,更是因為他不愿意對殘疾人的身份妥協。
命運似乎總是對他進行考驗。2024年,林世春再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一次突發腦內出血讓他陷入昏迷,醫生連續下達病危通知。輾轉幾家醫院的重癥監護室,在與病魔頑強抗爭了數十個日夜后,林世春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力,再次從死亡邊緣掙扎回來。在清醒過來后,即使言語不暢,身體虛弱,他卻還在思考如何為殘疾人群體做更多的事。“只要還能呼吸,就不能辜負父母、妻兒的等待,就要為殘障群體做點事。”
2013年底,在牌坊街鋪巷一間民房里,“瑩瑩托管中心”悄然掛牌。發傳單時,有許多家長前來詢問,但因為林世春的殘疾人身份而卻步。林世春沒有辯解,而是努力將托管中心打造成“家”——孩子們在這里吃飯、學習、游戲、成長,像家人一樣相處。
“我曾告訴一個因成績差而哭泣的孩子,‘你看伯伯,身體殘了,但仍在努力生活,如果你努力了,成績也一定可以提上來。’后來他考進了年級前十。”林世春的細小舉動感動了許多家長。八年時間,托管中心從10人擴展到最高峰200多人。
口碑相傳中,家長們發現,這位拄拐的“林老師”不僅教知識,更教孩子們如何面對挫折。他的教育深藏溫情與智慧——每月帶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為孤寡老人送餐、幫環衛工人掃地。“我想在他們心里種下善念的種子。”林世春說,最動人的畫面,是孩子們圍著他喊“伯伯”。這個曾被命運宣判“活不久”的男人,用殘缺的身體筑起一座愛的堡壘。
作為潮州市肢殘人協會主席,林世春的戰場遠不止托管中心。近期,他牽頭舉辦潮州首次血友病患者交流會。會上,他演示自我靜脈注射技巧——這是他忍著劇痛、反復觀看網絡視頻自學的技能。“我走了太多彎路,不想再讓其他患者重蹈覆轍。”他堅定地說。
肢殘人協會工作本上記滿了溫暖的足跡——為癱瘓殘友申請輪椅,幫失業者對接電商培訓,籌集善款支援特困家庭,組織各種助殘活動,周日騰出家園空間供肢協朋友練習柔力球、健身操……最令人動容的是,2024年潮州半程馬拉松賽上那一幕,他帶領一群劃著輪椅的伙伴順利完成比賽時,他熱淚盈眶地說:“我們用行動證明,殘缺的生命照樣能奔跑!”

肢協上門慰問殘疾人家庭
只要有時間,林世春就會帶領肢殘人協會成員和志愿者團隊走訪慰問困難肢殘人家庭。在林世春的感染下,身邊的肢協朋友在困難中團結互助。在他病重臥床的時候,許多朋友一邊給他鼓勁,一邊接續助殘公益,為有需要的人們出力。去年,肢協多次走出潮州,參加省象棋、飛鏢、坐地排球比賽。
“幫助殘友們走出家門固然重要,但更要讓他們真正融入社會。”在林世春看來,除了康復訓練,職業培訓也是破解殘障群體生存困境的鑰匙。
“現在是網絡時代,我們可以教殘友們掌握電商運營、在線客服等技能。通過系統培訓,讓他們在鍵盤上‘敲’出自己的人生路。”他呼吁企業打破固有觀念,為殘障人士提供居家辦公崗位,“社會少一分偏見,就能多一群自立自強的人。”
從“玻璃人”到創業者,從生死邊緣到公益行者,林世春用半生詮釋了“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人生態度。如今,他依然每天拄著拐杖穿梭在托管中心與公益路上,他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火。他要讓更多人看見——殘缺,從來不是放棄的理由。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燁凰
圖片|林世春 供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