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里看潮州
要了解、認識一方人,一個族群,俗語不失是一個好窗口。
俗語,是同一方人對自己這一方水土、一方人文的體驗、認知作出的判斷,因為得到普遍認同,代代流傳下來,就成了俗語。
有道是:知父莫若子,知夫莫若妻。本村人對本土的認識與判斷,比一個外來調查者的了解和判斷,會更準確,更有深度,他們創造的俗語就是本土文化的一筆財富。
我一直認為:潮州文化之博大精深不是藏在典籍中而在俗諺中。
讓我們舉點例子吧。從中是可以讓你讀懂潮州和潮人的。
“燒缶人食缺。”意思是制作陶瓷的人自己使用殘缺的瓷器。這既說的是事業,表彰的是陶瓷人的好品德。陶瓷產品燒制完成出窯,免不了有些殘次品,要賣怕沒人問津,要丟了又很可惜,就留作自己用,一般指日用瓷,代表件是碗,所以不是“燒缶人用缺”而是“燒缶人食缺”。
別小看這俗語,它不單表述了現實,而且是教示:前輩陶瓷人教育后代;我們自己用次品,把優質產品給予買家。這種優良傳統使潮州陶瓷不單在宋代就暢銷海外,一直傳到今日潮州成為“中國瓷都”,名聞全球。甚至人人都知道的潮人會供商,出了許多名商巨賈,都跟這俗語表達的價值觀不無關系。
“燒缶人食缺”絕對是產生于本土,絕非移植而來的俗語,有著最鮮明的潮州印記,難能可貴。
類似的最為本土最最潮州的俗語還很多,比如“番畔錢銀唐山福?!?/span>
番畔,是潮州人稱外國,尤其是東南亞各國;唐山,則是番畔人對潮州地區的指稱。潮人稱漂洋過海去謀生為“過番”,從海外歸來叫“回唐山”“去過番”和“回唐山”在整個清代和民國時期,成了潮州人口中的熱詞。
“番畔錢銀唐山福”這俗語的文化內涵太豐富了,它既反映了潮州地區到清代已是人多地少,留在本土難以度日的困迫,也表現潮州人勇于開拓敢于冒險的精神;既反映了番客們的家國情懷,也表現了一種供養模式的出現??梢哉f成了昔年潮州地區風貌最濃的一幅風俗畫。
豈不聞那首著名潮州民謠的苦澀歌聲:
一溪目汁一船人,
一條浴布去過番。
錢銀知寄人知返,
勿忘父母與妻房。
碼頭送別,海天漠漠,前路茫茫。浪洶風急,九死一生,而身上只有一條浴布,一包甜粿脯。不是現時要去創業或旅游,完全是無可奈何之舉。但人類許多創新、發明,都緣于無可奈何。父母與妻子,還是寄予厚望:能賺到錢養家,能平安歸來團聚。于是,一段時期,番批成了潮州與番畔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需知那句“銀錢知寄人知返”的分量。潮人過番,三江出海,是為了一紙還鄉,落葉歸根,與當年西歐人目的在殖民,在掠奪是不同的。我們的番客,只想孝道養家,造福桑梓。于是,潮州地區出現許多生活優裕的僑屬,許多帶僑味的公共建筑:學校、醫院、路橋、公園……出現了??績S批生活的被供養人家。
這種供養模式影響深遠,直至現在。當下,我們本地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無需每月盼僑批過日子了,但供養模式仍在繼續。
說點我最熟悉的吧。我們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考入大學的,幾乎都到外地上大學,而大部分同學,尤其是府城人,父母會給他找個對象在城內,畢業后回來結婚,以后,每月寄錢回來供養父母與妻房,父母還是希望他以后“人知返”。我有幾位這樣的同學,八十年代在父母要求下調回來,有三幾位我還幫過忙。他們有的在那里當公務員,有一官半職。調回來,一定會降職,正處降為副處,甚至科級。
你說這不是“番畔錢銀唐山福”的影響嗎?
今日,我的潮州同學、同事、朋友中,又有多少兒女在外地,尤其是廣州、深圳工作,他則仍居潮州。你說,這不是“番畔錢銀唐山?!钡挠囗崋??
俗語里的潮州,生和鮮活;
從俗語看潮州,無限風光。
編輯|翁純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