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縣大埕鎮坐擁7.8公里天然海岸線,優質穩定的海水資源與全年較小的溫差,為鮑魚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自上世紀90年代鮑魚產業開始發展至今,陸上鮑魚育苗養殖規模已超3500畝,每年產出鮑魚苗約16億粒,年產值突破6億元,成為全省鄉鎮中規模最大的鮑魚種苗產業群。
大埕鎮鮑魚養殖場。 大成 攝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制約發展的瓶頸也逐漸顯現。長期以來,大埕鎮鮑魚苗種的親本依賴外地引進,種質良莠不齊,嚴重阻礙了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為此,大埕鎮從頂層設計、設備更新、技術研發等多維度發力,在海洋牧場建設的征程中,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鮑魚養殖創新發展路徑。
在鎮政府的推動下,2023年,饒平縣大埕鎮水產養殖協會正式成立,為產業有序發展搭建起關鍵平臺。依托協會,大埕鎮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體系。通過實地調研摸清鮑魚育苗產業現狀,制定《大埕鎮關于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實施方案》,探索“一二三”產融合新路徑;組織從業人員前往產業成熟地區學習先進經驗,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并加強職稱評審服務,目前全鎮已有37人獲得鄉村工匠職稱,為產業發展儲備了專業人才。
挑選鮑魚。黃品 攝
挑選鮑魚 。(資料圖片) 大埕鎮 供
今年以來,大埕灣海域的養殖場景迎來新變化——新增格筏架式海上鮑魚養殖網箱,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我們公司2025年2月初投放鮑苗,所用筏架式網箱每格5米×5米,總占地面積32畝。”饒平縣綠鮑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森輝介紹,每格網袋投放鮑苗600至700粒,養殖過程以海帶為飼料,新模式下的養殖效率顯著提升。
磚仔苗。大埕鎮 供
產業升級離不開技術支撐,大埕鎮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通過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建立長期合作,建設廣東省博士工作站,推動先進養殖技術、裝備研發與水產種業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讓專家人才“下鄉入海”,為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注入人才活力。省博士工作站與當地養殖實驗基地緊密聯動,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博士工作站建成后,入站博士們多次邀請相關科研人員一起考察我的養殖場,給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饒平順斌鮑魚育苗場負責人陳杰濱說,如今他正積極配合博士站工作,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養殖場的生產效率和養殖品質都有了明顯提升。
科研團隊針對產業痛點開展技術攻堅,成果豐碩。目前已成功培育出皺紋盤鮑與綠盤鮑雜交的優質鮑魚苗種,有效解決了種質依賴外地的問題;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博士劉廣鋒為代表的團隊,還研發出養殖池塘環境菌藻調控技術、腸道健康調控關鍵技術,大幅提升了鮑魚養殖效益。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玫 實習生 葉錦川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