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謠,這朵盛開在韓江兩岸的民間文學奇葩,以方言為韻、生活為料,將“忠孝友親”的人文基因傳唱千年。從街巷孩童的童謠到戲臺傳唱的歌冊,這些質樸唱詞不僅承載著潮州人的精神記憶,更在新時代生發出愛黨愛國、廉潔守正、團結共情的鮮活內涵,讓傳統文化與時代價值深度交融。
忠:從歌謠忠義到家國赤誠,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潮州歌謠里的“忠”,從來不是狹隘的依附,而是融入血脈的擔當,這正是潮州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的文化源頭。潮汕歌冊《百花名》開篇便唱“天地初開百花分,百花芬芳五色存。忠孝廉潔自古有,四季花木四季春。”,將“忠”置于文化基因的核心位置。傳統歌謠《雙忠烈》“雙忠圣王雙忠神,安史亂時護朝廷。戰歿睢陽保大唐,敇封雙忠佑萬民”,就是為了紀念唐代的將領張巡、許遠為保衛睢陽獻身的壯舉而傳唱下來的,“潮人骨血凝忠義,敢為家國擲頭顱”的唱詞,也讓“忠義”成為潮州人世代相傳的精神圖騰。
孝廉相濟:歌謠里的修身智慧,賦能新時代廉潔文化
潮州歌謠《行孝新婦敬公媽》寫到“一盆芝蘭蓬蓬青,日日灌水日日加;行孝新婦敬公媽,不孝新婦敬別家”,歌謠通過起興、對比的手法,告誡為人媳婦要孝敬自家的公公婆婆;《門腳一叢松——革命母親李梨英》“帶頭送囝當紅軍,四鄉六里贊紛紛。革命母親名聲揚,伊個心底有乾坤。”這是潮州歌謠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余冬毅為紀念革命母親李梨英而創編的歌謠,展現了李梨英甘于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
潮州歌謠也將“孝”與“廉”緊密相連,以傳統文化智慧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提供生動注腳。童謠《望你大來護老年》唱道“勸人為囝著孝心,不孝父母不孝天;為人若唔行孝道,枉在世間不是人。食著果子思著枝,記得細時母飼奶;紅紅細細母撫養,洗屎洗尿母扶持。能笑之時母歡喜,頭燒額熱母驚疑;求神求佛相保賀,望你大來護老年。”,用“飲水思源”的孝道倫理,揭示了“修身齊家”的根本——唯有孝親敬長、堅守本心,方能抵御外界誘惑。而歌謠《正配紅袍上官廳》講述包公鍘侄的故事,“誰敢舍心截逆侄,正配紅袍上官廳”的唱詞,更將“公而忘私”的廉潔追求推向極致,成為潮州人評判為官之道的樸素標準。
這種孝廉文化在當代不斷煥發新生。湘橋區將歌謠中的先賢故事融入“行走中的廉潔課堂”,組織干部群眾在牌坊街品讀唐伯元“以士民為泰山”的廉言廉語,讓“孝為立身本,廉為從政根”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今,潮州干部傳承“清白傳家”的家訓,在項目建設中拒絕“人情請托”,在民生服務中杜絕“吃拿卡要”,正是對歌謠中廉潔智慧的當代踐行,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鄉土文化滋養中落地生根。
友親共情:從歌謠溫情到團結新章,超越圈子與人情
潮州歌謠里的“友親”,是不帶功利的純粹溫情,更是突破小圈子的團結底色。傳統歌謠《刺仔花》唱道“刺仔花,白披披,阿妹送飯到田邊,保賀阿兄年冬好,金釵重重打一支。刺仔花,白拋拋,阿妹送飯到田中,保賀阿兄年冬好,金釵重重打一雙。”,寥寥數行字勾勒出鄉鄰間守望相助的畫面;而新編歌冊《同心謠》延續這份溫情,唱道“韓江潮涌心連心,互助不分你我他”,賦予“友親”更廣闊的時代內涵。這種情誼無關利益交換,正如潮州人喝工夫茶“三人共飲一壺”的習俗,傳遞的是“不分彼此”的共情而非“人情往來”的算計。
在新時代,這份友親情懷已升華為跨越地域與圈層的團結力量。新冠疫情期間,潮州餐飲店主自發傳唱改編歌謠“煮粥送湯暖醫護,潮人同心抗疫情”,免費為一線人員提供餐食;在外鄉賢聽聞家鄉有難,連夜籌集物資,踐行“有錢大家掙,有難一起扛”的誓言。從古城修復中工匠們“傳幫帶”的技藝傳承,到“創文”路上市民不分你我的志愿行動,潮州人的團結早已跳出“家族小圈”,成為共建共享的“大團結”,彰顯著“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時代價值。
潮州歌謠的弦歌從未停歇,從“忠孝友親”的傳統吟唱到新時代的精神共鳴,它始終是潮州文化的鮮活載體。歌謠里的忠,化作愛黨愛國的赤誠;歌謠里的廉,成為清風正氣的根基;歌謠里的親,凝成團結共情的力量。當這些旋律在韓江兩岸再次響起,我們聽見的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回響,更是潮州人以精神為筆,書寫時代新篇的動人樂章。
(作者系韓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文字|蔡炫琴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