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先僑,懷著對故土的眷戀與對未來的憧憬,乘著那艘小小的紅頭船,承載著家人的期盼毅然揚帆南下,駛向未知的南洋。一條浴布、幾塊甜粿,海浪淘洗了青春,歲月浸染了鄉愁,他們在異國他鄉扎根奮斗,將汗水揮灑在陌生的土地,那一封封跨越重洋的“僑批”,不僅是贍家之資,更是抵萬金的家書。而今天,一代又一代的海外潮人始終懷揣著熾熱的愛國愛鄉之心,帶著積累的財富和不變的鄉情歸鄉,投身家鄉建設發展,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執著探尋文化根源,用實際行動續寫著與故土的深厚情緣。
一封僑批,一艘紅頭船,連起的是跨越山海的潮人根脈。10月11日,在由潮州市委宣傳部主辦、潮州日報社承辦的潮州文化大學堂系列活動第三場現場,深耕潮州文化的專家學者們,以“潮人聚潮話共融”為主題,以“紅頭船”與“僑批檔案”為鑰匙,解鎖潮僑文化的深厚密碼,為僑二代、僑三代搭建文化尋根橋梁,助力潮州文化在傳承中走向國際。
潮州文化大講堂“探索活化歷史建筑 展現新時代新風采”系列活動第三期活動現場。

潮州市僑聯原主席楊錫銘:
以紅頭船為魂 “鳳凰歸巢”凝聚潮人力量
楊錫銘
在潮州人的精神譜系中,“紅頭船”從來不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歷史舊物,而是鐫刻著“愛拼敢贏”基因的精神圖騰。潮州市僑聯原主席楊錫銘深耕華僑工作與潮州文化研究多年,在他眼中,紅頭船的每一道木紋,都承載著潮人的開拓勇氣與桑梓深情。
“潮州人敢拼敢闖、不畏艱難的精神,早已融入紅頭船的帆影里。”楊錫銘動情地說,在缺乏機械動力的年代,潮州先輩正是駕著這樣的紅頭船,沖破驚濤駭浪遠赴海外打拼。但這份“闖勁”從未脫離“根脈”——潮人走出去后,始終惦記著家鄉,總會用各種方式回饋桑梓。而僑批,是當年華僑在海外拼搏、賺錢、反哺故鄉的最好實物憑證。也正是這份“向外開拓、向內歸心”的特質,讓全球潮人凝聚成一個緊密相連的團體,在歲月流轉中愈發壯大。
今年11月,第二十三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將落地潮州,這場全球潮人的盛會,在楊錫銘看來更有著“鳳凰歸巢”的深刻寓意。作為連接全球潮人的重要紐帶,國際潮團聯誼年會自創辦以來,從海外啟程,在多地綻放,如今終于回到“鳳城”潮州。“鳳凰所在,百鳥歸巢。”楊錫銘解讀道,“歸巢”不是終點,而是為了匯聚全球潮人的智慧與力量,積蓄再次騰飛的動能,讓潮州的發展與潮人的夢想同頻共振。
談及對年會的期許,楊錫銘說,“我希望這場盛會能成為傳承潮州文化的載體,讓海內外潮人在鄉情的共鳴中凝聚一心;更希望大家能以年會為契機,把分散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共同為建設更美好的潮州、創造更光明的未來而攜手奮斗!”

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助理研究員林瑜:
以書籍與年會為媒 傳承潮人慈善精神
林瑜
為弘揚潮人尊崇慈善、樂于行善的寶貴精神,第二十三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籌備工作委員會特委托韓山師范學院編撰《潮人慈善紀事》一書。在編者之一林瑜看來,這本書的編撰是傳承和弘揚潮人慈善精神的重要舉措。“我們計劃在年會上發布這本書的初稿,向海內外潮人廣泛征詢意見,我們希望用這本書進行一次‘拋磚引玉’。”林瑜說。
“潮人的善行浩如繁星,目前收集和記錄到的慈善事跡還未能充分展現潮人慈善的面貌,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初稿的發布,在年會期間多多聽取來自世界各地潮人的意見和建議,收集更多潮人慈善行動的相關事跡。”林瑜希望,能借此機會更好地把這本書完成好,讓它最終成為一部能夠銘記潮人歷史、記錄善心善舉的珍貴文獻,讓潮人慈善精神得以更好地留存和傳承。據林瑜介紹,編撰團隊還將基于這本書推出“潮人百科”網絡平臺,用于發布相關信息和廣泛收集文獻材料。
在林瑜看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今年回到潮州舉辦是一次意義重大的事件。“這既是一次歷史的圓滿,也標志著新征程的開啟,是一件值得被永遠銘記、讓人激動不已的盛事。”林瑜說,我們對這次年會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夠順利舉辦,更希望以慈善為媒介,傳遞潮人的溫度,讓世界各地的潮人感受到來自故土和同胞的溫暖;以年會為橋梁,連接全世界潮人的心,讓大家緊密團結在一起,凝心聚力,為潮人的整體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推動潮人事業在新時代邁向新的高度。

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潮州文化課程中心主任陳雍:
以圖騰為根、語言為壤 讓潮州文化“活”在當代
陳雍
紅頭船是潮人的精神圖騰,象征著開拓與拼搏;僑批是情感的紐帶,承載著責任與感恩。在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潮州文化課程中心主任陳雍看來,要讓潮州文化“活”在當代,關鍵在于將這些文化符號從歷史文物的范疇中走出來,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當代人的情感建立深度鏈接。
“目前,我們更多的是將紅頭船和僑批作為文物進行介紹和展覽,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需要讓新一代的海內外潮人從情感層面去理解和接納它們,學習紅頭船所代表的不畏艱難、勇于開拓的精神,以及僑批所蘊含的對家庭、對家鄉的責任與感恩之情,從而實現文化認同,完成從被動了解歷史文物到主動參與文化傳承的轉變。”陳雍說。
在增強年輕一代潮人的歸屬感方面,語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潮州方言是潮州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族群認同的顯著標志,推廣潮州方言,是傳承潮州文化的基礎工作。這些年來,陳雍一直致力于潮州方言的推廣。她曾擔任多個潮語夏令營總導師,在潮州方言教學方面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針對海外僑二代、僑三代甚至僑四代對潮州方言掌握程度不同的情況,她與團隊為他們量身定制了多樣化的教學方案。在現場,陳雍以生動的例子講解了他們所做的努力。“對于年幼的孩子,我們從簡單的兒歌、家庭稱謂入手,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觸潮州話;到了教學后期,再逐步融入潮州文化相關的內容,比如潮州的民俗故事、傳統節日習俗等。”
“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與傳承,讓海外年輕一代逐漸覺醒文化意識,慢慢認識、走近并喜愛上故鄉的文化。當他們對潮州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后,便會主動拉近與故鄉的距離,更愿意參與到家鄉的建設中來,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陳雍說。
陳雍說,潮涌千帆,四海同心。愿本屆年會,不僅是一場精英的聚會,更是一簇點燃新生代文化自信的火焰。

潮州清暉樓僑批文化館館長許廣桐:
以僑批館為平臺 擴大僑批文化影響力
許廣桐
僑批不僅記錄了先僑在海外的奮斗歷程,更承載著他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是海內外潮人共同的文化財富。“潮州清暉樓僑批文化館作為傳承和活化僑批文化的載體,這些年來在相關工作上也是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努力。”許廣桐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這些年僑批館所做工作的自豪。
“許館長說僑批”欄目的開辟就是僑批館借助新媒體傳播僑批文化的重要嘗試之一。許廣桐介紹,這一欄目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向外界宣傳僑批背后的故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歷史價值,讓僑批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與此同時,僑批館也在積極規劃未來的發展。他計劃把數字化的僑批充實到館內,屆時參觀者可以通過數字設備,更便捷、更深入地閱讀僑批內容,感受僑批文化的魅力,讓僑批文化以更現代的方式呈現。
為了迎接第二十三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進一步放大僑批文化的影響力,僑批館還精心安排了三場主題活動。“我們從眾多僑批中,挑選出一百多封內容特殊、具有代表性的僑批,邀請名家為其題跋,以彰顯華僑及僑批所蘊含的愛國愛家、勤勞奮斗的核心精神與內涵。讓僑批中的文字與書法藝術相結合,展現別樣的文化韻味。”許廣桐說,僑批館還舉辦了“翰墨書僑心”活動,邀請名家解讀華僑文化精神,并由此為支點深入挖掘僑批背后所承載的華僑精神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的部分作品將贈送給參加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的代表,這不僅能夠將華僑文化更有效地宣傳出去,讓更多海內外潮人了解僑批文化,同時也能為潮州的名家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助力他們的藝術事業發展,實現文化傳播與人才推廣的雙贏。“作為潮州清暉樓僑批文化館的館長,我將把始終傳承與活化僑批文化作為核心工作。”許廣桐說。
統籌|呂曉揚
文字整理|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玫 實習生 葉錦川
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春生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