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潮涌,承載千年文脈奔流入海;古城牌坊,銘刻先賢事跡巍然矗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一帶一路”倡議深度交融的新時代,潮州文化秉持感恩、廉潔、團結的鮮明特質,實現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此種傳承深植于潮州人民“向海圖強”的開拓精神,延續于海外僑胞“情系桑梓”的家國情懷,更在當代潮人務實篤行中煥發時代生機。
潮州的感恩奉獻精神,寄存于千言萬語的僑批中,浸潤在思鄉心切的情懷里。1858年,汕頭正式開埠,一艘艘紅頭船載著潮人駛向暹羅、安南、新加坡等地,不僅搭建起跨越重洋的經濟橋梁,更織就連接海內外潮人的關系網絡。據《潮州志·商業》統計,1946年潮汕地區本土僑批局共計131家,散布在南洋各地的潮幫僑批局更達541家。這些批局以“登門收寄、逐戶送交”的模式打通僑匯流通“最后一公里”。僑匯不僅緩解家鄉經濟壓力,更轉化為韓江堤防、金山中學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形成“出海—創業—返鄉”的良性循環。
香港著名實業家陳偉南自1985年起持續回饋家鄉,累計捐贈逾3億港元,支持韓山師范學院、寶山中學、沙溪衛生院等項目的建設。他恪守“三不”原則:不等提出,主動捐贈;不圖留名,重辦實事;不提要求,無私奉獻,詮釋了“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的座右銘。
同樣以反哺踐行感恩精神的,還有饒宗頤先生。早年他續編《潮州藝文志》,為家鄉文化留存珍貴記憶;1978年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后,適逢內地改革開放,他頻繁返回內地講學交流,受聘于中山大學、汕頭大學等高校,更將海外所得的敦煌文獻顯微膠卷無償捐贈。饒老的躬身實踐,讓潮州文化超越了經濟層面和地域局限,升華為更廣范疇和更深層次的流動。
潮州的感恩奉獻精神始終以家國情懷為錨點,不僅是“走出去”開拓新局的勇氣,更是“帶回來”滋養故土的擔當。唯有守住“不謀私、不圖利”的底線,才能讓奉獻真正惠及家國,“廉潔自律”成為感恩奉獻精神得以純粹傳遞的關鍵保障。
廉潔,是潮州文化中固有的價值準繩,始終閃耀著“以家國為重”的擔當。韓愈刺潮的廉潔,源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家國責任;唐伯元“掣簽選官”的堅守,出于“整肅吏治,護佑家國”的初心。
進入現代,這份“以家國為重”的廉潔底色愈發鮮明。陳偉南雖家財萬貫,卻始終踐行“富而好禮”的傳統。在跑馬地的唐樓居住四十年,日常輕車簡行,將更多資源投入家鄉公益,用“不圖留名、專注實事”的儉樸,守住了“財富為家國所用”的底線。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杜國庠在新中國成立后本色依舊,從不居功自傲,即便家徒四壁、食粥度日也不向組織張口,彰顯了他以“守素”為號的氣節。
如今,潮州更以制度創新讓廉潔精神落地生根。通過“室組地”聯動、家風建設等機制將廉潔固化為系統防線,用“互聯網+明廚亮灶”等數字手段讓監督精準高效。
從古代先賢的道德垂范到近現代賢達的躬身踐行,再到現代制度的創新傳承,潮州的廉潔傳統始終與家國擔當緊密相連。當人們將廉潔視為行為準則,個體對家國的感恩與奉獻便有了“可信賴、可匯聚”的前提,這種基于共同價值的信任,正是“團體共生”得以形成的土壤。
團結,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內核,而“家國認同”則是其跨越時空的精神紐帶。從傳統社會的族群互助,到現代社會的治理融合,潮州的團結精神始終以“家”為起點、以“國”為坐標,不斷拓展共同體的邊界,實現了從“抱團自保”到“四海一家”的內涵外延。
近代以來,海外潮人便以家國情懷為根系織密團結網絡。1910年,鄭智勇在泰國發起創辦報德善堂,打破族群界限,為落難的華僑和泰國民眾提供救濟、醫療、贈藥與掩埋骸骨等公益服務。在他的引領下,潮人社團積極參與泰國當地民生建設,從修建學校、醫院到幫扶困難群體,以實際行動融入當地社會,扭轉了外界對華人“抱團自保”的刻板印象,也讓“團結”有了“胸懷家國、兼濟他鄉”的新內涵。
饒宗頤先生則以學術為津梁,推動潮州團結精神走向世界。他倡議發起“國際潮學研討會”,潮學研究正式進入世界漢學的視野,吸引全球學者共同挖掘潮州文化價值。這種“知識共享”的實踐,讓團結超越了血緣與地緣的限制,實現了從“族群認同”到“文明對話”的跨越。
在當代治理實踐中,庵埠鎮將“鄉音調解室”嵌入鎮綜治中心,服務對象涵蓋4萬外來務工人員。“鄉音”成為調解矛盾、促進和諧的文化工具,推動潮州團結精神從族群互助走向跨地域團結,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治理共同體。而這一切,離不開感恩奉獻提供的情感動力,與廉潔自律筑牢的信任基礎。
湘橋春漲依舊,古城炊煙裊裊。“感恩奉獻”是驅使潮人回饋家國的情感根基,“廉潔自律”是守護這份純粹的價值底線,“團結共生”則是將個體赤誠匯聚成家國發展力量的實踐路徑,三者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相互支撐、層層遞進。未來,若能進一步挖掘潮州文化的內涵價值,必將使其煥發恒久生命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撐。
(作者系中共潮州市委黨校講師)
文字|陳馳欣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