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70歲的退休教師王伯出門晨練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時,家人終于意識到:那些被當作“老糊涂”的健忘癥狀——反復詢問剛說過的話、忘記關煤氣、認不出相處半生的老友——其實是阿爾茨海默病悄然刻下的痕跡。2025年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早防早治 守護認知”。那什么是阿爾茨海默病呢?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起病隱匿、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以認知功能持續性減退和非認知性神經精神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作為癡呆癥最常見的類型,它約占所有癡呆病例的60%-80%,其核心特征是大腦神經元的不可逆損傷導致記憶、思維、行為和日?;顒幽芰Φ闹鸩絾适?。

早期信號:
別讓“健忘”掩蓋危險
這些異常不是“老糊涂”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特別指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信號具有明確特征,家人需警惕以下五大“語言警報”:
●詞語空洞化:想不起常用物品名稱,用“那個會叫的東西”代替“鬧鐘”;
●時間定向障礙:反復問“今天星期幾”,分不清上午下午;
●近期記憶清零:剛吃完飯就說“沒吃”,忘記10分鐘前發生的事;
●情緒人格突變:溫和老人變得暴躁多疑,甚至指控家人“偷東西”;
●執行功能喪失:燒開水時忘記關火,出門買菜卻空手返回。
預防有道:
四個習慣讓大腦“年輕20歲”
遠離癡呆的“四大殺手”
神經科專家強調,55歲后改掉這些習慣可顯著降低風險:
1.戒煙限酒:長期吸煙使患病風險上升70%,每日酒精攝入超40克會導致腦體積縮??;
2.拒絕長期素食:缺乏維生素B12會加速神經細胞損傷,建議每周攝入2-3次魚類、雞蛋;
3.打破久坐循環:每天步行少于3000步的人群,認知下降風險是運動者的2倍,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可促進腦內神經營養因子分泌;
4.主動用腦:過度依賴電子設備會導致大腦“廢用性萎縮”,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閱讀、下棋等腦力活動。
護腦飲食新發現
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35%患病風險,具體包括:
●每周吃5次深海魚(富含Omega-3);
●每天攝入200克藍莓、草莓等漿果(含抗氧化劑);
●用橄欖油代替動物油,減少反式脂肪酸攝入。
治療曙光:
從“無藥可醫”到“延緩進展”
2025年治療突破
盡管阿爾茨海默病仍無法根治,但疾病修飾治療已取得里程碑進展:
●侖卡奈單抗長期數據:臨床試驗顯示,早期患者用藥18個月可延緩認知衰退27%,需通過PET掃描確認β淀粉樣蛋白陽性后使用;
●血液檢測普及:“一滴血測癡呆”技術準確率達92%,費用降至500元以下,已納入部分城市醫保慢病篩查項目;
●腦腸軸調節藥物:新型益生菌制劑可通過改善腸道菌群,降低腦內炎癥反應,臨床試驗顯示能改善輕度患者的記憶評分。
規范治療三原則
1.盡早干預:輕度認知障礙階段治療,可使進展為癡呆的風險降低50%;
2.聯合用藥:膽堿酯酶抑制劑(如多奈哌齊)需與認知訓練結合,單純用藥效果有限;
3.終身管理:即使出現嚴重癥狀,持續治療仍能減少并發癥,延長生活自理期。
社會行動:
構建“記憶守護網”
政策支持與社區力量
2025年我國“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全面啟動,上海、廣州等地試點:
●記憶門診覆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認知篩查工具,65歲以上老人每年可免費檢測;
●照護者喘息服務:政府購買專業機構服務,為家屬提供每月48小時“臨時托管”;
●防走失體系:全國統一的“黃手環”定位系統已幫助找回走失老人超12萬人次。
給照護者的心理處方
“當患者認不出你時,記住他愛的能力從未消失?!毙睦韺<医ㄗh家屬:
●用老照片、熟悉的音樂喚起情感記憶;
●建立固定日常流程,減少患者焦慮;
●尋求“阿爾茨海默病家屬互助群”支持,避免獨自承受壓力。
正如202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主題“早防早治 守護認知”所倡導:對抗這場疾病,不僅需要醫學突破,更需要每個家庭的關注、每個社區的支持。從今天起,記住父母最愛吃的菜、常去的公園,也記住那些不該被遺忘的早期信號——因為守護他們的記憶,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未來。
【科普小貼士】
一分鐘自查早期風險:
1.能否回憶昨天晚餐吃了什么?
2.獨自去陌生地方會迷路嗎?
3.能否準確說出當前年份和月份?
4.打電話時會忘記要講的內容嗎?
(若2項以上回答“是”,建議到記憶門診進行專業評估)
作者|潮州市人民醫院 謝銘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