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潮州市中心醫院心內科許賢彬主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常駐專家稅星教授領導下,由林銳波副主任醫師負責的新項目團隊成功完成我市首例冠狀動脈造影血流儲備分數測量(CaFFR)技術指導下的冠心病介入治療。這一技術的成功應用,標志著市中心醫院在冠心病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為復雜冠脈病變患者提供了更科學和個體化的治療選擇。

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團隊成功完成我市首例冠狀動脈造影血流儲備分數測量(CaFFR)技術指導下的冠心病介入治療。
精準施治,患者重獲“心”希望
患者陳先生今年51歲,因反復胸痛入院,冠脈造影顯示前降支中段、右冠脈遠段分別存在60%-80%狹窄。為明確是否需植入支架,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團隊決定采用CaFFR技術進行功能學評估。結果顯示,其前降支病變處CaFFR值為0.89,右冠脈病變處CaFFR值為0.78(正常值≥0.80),提示前降支血流灌注良好,暫不需要行血運重建,右冠脈存在心肌缺血,需行介入治療。隨后,團隊于右冠脈精準植入支架一枚,術后CaFFR值回升至0.97,患者胸悶、胸痛癥狀消失,日常活動無明顯不適。
從“解剖學”到“功能學”的跨越
據介紹,冠狀動脈造影血流儲備分數(CaFFR)是一種基于冠脈造影影像的無創功能學評價技術,通過實時測量冠脈狹窄遠端血流壓力,計算血流儲備分數(FFR值),從而精準判斷心肌缺血程度。與傳統壓力導絲FFR相比,CaFFR無需額外介入耗材,操作簡便、安全高效,且能同步結合冠脈造影圖像,實現“一次造影,雙重評估”。CaFFR技術突破了傳統冠脈造影僅憑肉眼評估狹窄程度的局限性,通過數字化手段為醫生提供更客觀的血流數據支持。對于多支血管病變、分叉病變等復雜情況,該技術能幫助醫生篩選出真正需要干預的血管,避免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顯著提升介入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
冠心病的本質是心肌缺血,而冠脈狹窄程度并非唯一判斷標準。CaFFR技術通過功能學評估,將冠心病治療從傳統的“解剖學指導”轉向“功能學指導”,尤其適用于臨界病變、彌漫性病變及分叉病變的診療決策。對于多支血管病變患者,CaFFR可幫助醫生區分哪些病變會導致心肌缺血,優先處理關鍵部位,減少支架植入數量,降低手術風險和患者負擔。
打造心血管精準診療高地
作為潮州市心血管疾病重要診療中心,潮州市中心醫院心內科近年來持續引入國際前沿技術。此次CaFFR技術的成功開展,得益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內科團隊的深度幫扶,以及科室在冠脈介入領域的長期積累。目前,科室已常規開展冠脈造影、支架植入、IABP、旋磨術、震波球囊技術、IVUS腔內影像學檢查等全鏈條診療技術,形成“精準評估-優化治療-全程管理”的一體化服務體系。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鏗 通訊員 蔡希凡
圖片|蔡希凡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