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七情”與“五志”

資料圖片
你經常愛生氣嗎?
你總是悶悶不樂嗎?
你的情緒時常大起大落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有些人容易發怒、歇斯底里,暴脾氣上來誰也拉不住,有些人隱忍,默不作聲,但心里可能已經翻江倒海。
生活中,人們對外界環境刺激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中醫稱為“七情”,具體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不同的情志活動。情志活動屬于人類正常生理現象,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當喜而喜,當怒而怒……”,不僅不會損傷身體,而且還可以達到身心和諧的良好狀態,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劇烈、突然或是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機體自身無法調節正常的生理活動,以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
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中最早提出“情志”一詞,指精神活動/情志活動或心理活動,即“七情、五志”,中醫學認為,人的情志活動與五臟關系密切。人體因外界環境而引起的情志變化,是由五臟的生理活動所產生,所以將七情稱做五志,分屬于五臟。以怒、喜、思、悲、恐這五種為代表,分別屬于肝、心、脾、肺、腎。人有七情,致病亦治病。
正常情況下,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思為脾志、悲(憂)為肺志、恐(驚)為腎志。七情分屬五臟,與人體的臟腑活動有密切關系,
一般認為,喜、驚傷心:喜樂或驚嚇過度,可出現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甚至躁狂譫語;怒傷肝:大怒時氣血上升,肝火亢盛,表現為面紅目赤,急躁易怒;思傷脾:思慮過度可導致氣機郁結,脾失健運,食少便溏,消瘦乏力;悲、憂傷肺:悲哀和憂傷可使肺氣耗損,出現聲低息微,聲音嘶啞;恐傷腎:恐懼之時,氣血趨于下,出現面色蒼白,頭昏欲倒,甚至二便失禁。
文字|潮州市中心醫院中醫科 黃淡葉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
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