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整天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就是懶!”
“她以前很愛干凈,現在連澡都不愿意洗,太邋遢了。”
“孩子整天玩手機,不學習,就是不上進!”
在精神科病房工作的這些年,我常常聽到家屬這樣描述他們的親人。許多人誤以為這些表現是“懶惰”“意志力薄弱”或“性格問題”,但實際上,這些可能是抑郁癥的“隱形求救信號”。
抑郁癥不是簡單的情緒低落,而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它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情緒、行為,甚至生理功能。但由于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誤解,許多患者得不到及時的理解和幫助,甚至被貼上“懶”“矯情”“逃避責任”的標簽。
作為家人,我們該如何識別這些“隱形信號”呢?如何正確支持他們,而不是無意中加重他們的痛苦呢?這篇指南將帶你走近抑郁癥的真實世界,學會用科學和溫暖的方式,幫助你所愛的人。
抑郁癥≠懶惰,大腦生病了
1.抑郁癥是一種疾病,不是性格缺陷
抑郁癥并非“想開點”就能好,它涉及大腦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失衡,以及腦區功能的變化。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的前額葉皮層(負責決策和情緒調節)和海馬體(影響記憶)可能出現萎縮。
這意味著,抑郁癥患者并非“不想努力”,而是“無法努力”——就像感冒時會發燒咳嗽一樣,抑郁癥會讓他們的能量、動力、注意力嚴重下降。
2.“懶惰”與“抑郁性遲滯”
真正的懶惰是“能而不愿”(有能力做,但選擇不做),而抑郁癥的“遲滯”是“想而不能”(想做,但身體和大腦不聽使喚)。
典型表現包括:起床、洗漱等簡單任務變得極其困難;決策能力下降(比如糾結穿哪件衣服);說話、行動變慢,反應遲鈍;對曾經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
如果家人出現這些癥狀超過兩周,并伴隨情緒低落、自責或無望感,可能是抑郁癥的信號,而非單純的“懶”。
那些被誤讀的“隱形求救信號”
抑郁癥的表現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哭泣傾訴,但更多人會隱藏痛苦,甚至用“正常”的外表掩飾內心崩潰。以下是容易被忽視的信號:
1.軀體化癥狀:身體在替心理呼救
許多抑郁癥患者最初就診的原因是身體不適,如:不明原因的頭痛、胃痛、背痛;長期疲勞,即使休息也無法緩解;失眠或嗜睡(睡不醒或早醒后無法再入睡);食欲驟增或驟減,體重明顯變化。
如果反復檢查卻查不出病因,可能是抑郁或焦慮在作祟。
2.易怒和冷漠:情緒的兩極
抑郁癥不一定表現為“悲傷”,也可能以易怒、煩躁的形式出現,尤其是青少年和男性。他們可能:因小事發脾氣;對家人冷漠疏遠;表現出不耐煩或敵意。
這并非“脾氣變差”,而是情緒調節功能受損的結果。
3.逃避行為:躲進游戲、酒精或工作
有些人會通過沉迷游戲、瘋狂工作、酗酒等方式麻痹自己。家屬可能誤以為他們“墮落”或“逃避現實”,但實際上,這是他們應對痛苦的無奈之舉。
4.幽默背后的絕望:“我沒事,只是累了”
部分抑郁癥患者會用幽默掩飾痛苦,比如開玩笑說“活著真沒意思”。這種“微笑型抑郁”更具隱蔽性,因為他們可能看起來樂觀開朗,但內心早已崩潰。
如何正確幫助抑郁癥親人
1.停止指責,換成理解
不要說“你就是想太多,振作點!”,可以說:“你最近一定很辛苦,我可以為你做點什么?”
批評和催促只會加重患者的自責感。相反,承認他們的痛苦,給予耐心,才能讓他們感到安全。
2.鼓勵就醫,陪伴治療
抑郁癥需要專業干預,如心理咨詢、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如經顱磁刺激)。家屬可以幫助預約醫生,陪同就診;提醒服藥,觀察副作用;了解疾病知識,避免誤解(如“吃藥會成癮”)。
3.提供“小步驟”支持
抑郁癥患者面對大任務容易不堪重負,可以拆解成微小目標:不是“去跑步”,而是“今天穿好運動鞋”;不是“整理房間”,而是“把臟衣服放進籃子”;每完成一小步,給予肯定,而非苛求完美。
4.警惕自殺風險,學會有效溝通
如果患者提到“不想活了”,務必認真對待,不要回避話題。可以問:
“你最近是不是很痛苦?”
“能和我聊聊你的感受嗎?”
“我們需要聯系醫生嗎?”
同時確保環境安全(如收好藥物、刀具)。
總之,你的理解,可能是他們的光。抑郁癥的康復之路漫長而艱難,但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當我們不再把“抑郁”誤解為“懶惰”,才能更早發現那些無聲的求救。
如果你懷疑親人正在經歷抑郁,請伸出援手——一句“我在這里陪你”,或許就是他們黑暗中的第一縷微光。
作者|潮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柯嫻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