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伯元故居:清風拂面的歷史回響
牌坊街羊玉巷口,“理學儒宗”坊的飛檐與不遠處唐伯元故居的灰瓦相望而立,構成了一組跨越時空的對話坐標。在熙熙攘攘的潮州古城里,“坊”與“居”靜靜佇立,訴說著潮州先賢唐伯元清廉一生的故事。

牌坊街理學儒宗坊
唐伯元,這位明朝萬歷年間的吏部郎中,一生恪守清廉、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在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期間,他與吏部尚書大膽改革,推行掣簽選官法,有效抑制了買官賣官和請托之風。明朝廷表彰其為“理學儒宗”“銓曹冰鑒”,《明史》譽其為“清苦淡泊,人所不堪,甘之自如,為嶺海士大夫儀表”。

故居正門
明萬歷年間,唐伯元在郡城府前街(今義安路)筑宅而居。歷經四百余載的風雨洗禮,唐伯元故居曾一度芳蹤難覓。1958年,政府將其改建為潮州戲院,后改稱鳳城影劇院。2005年,戲院再次改建為鳳城停車場。然而,歷史的記憶并未因此消逝。
2018年,潮州市啟動“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唐伯元后裔積極響應,捐資復建故居。這是潮州市“百家修百厝(祠)”啟動以來第一例由民間籌集資金捐建的古宅修復工程,于2019年12月竣工。

中廳懸掛理學名卿牌匾
走進唐伯元故居,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清廉正直的年代。故居嚴格按照三進式明代官宅規制復建。大門后的墻上,嵌著《重建唐伯元故居記》及《唐伯元年譜簡編》石碑,便于游客們先對唐伯元和故居有所了解。中廳掛著“理學名卿”和“銓曹冰鑒”兩塊牌匾,分別與牌坊街上的牌坊相互呼應,體現了唐伯元在理學和吏治方面的卓越貢獻。“任宦者,當以權要為冰山,以士民為泰山”。這是唐伯元在《為令四說》中提出的為官從政基本準則,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權力觀。

后廳牌匾
中廳擺放著一輛形態逼真的馬車和仿古桌椅,這些是連續劇《銓曹冰鑒唐伯元》的影視道具,生動再現了唐伯元的為官場景。后廳的中間是唐伯元銅座像,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老師創作,莊嚴肅穆。

唐伯元銅座像
故居左右兩側的從巷也各具特色,左側為潮州非遺傳承基地,右側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這里展出的作品不僅有書法,還有潮州手拉壺、潮州刺繡、潮州剪紙、潮州養生香道等非遺技藝。

故居右側從巷——湘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市民駐足參觀非遺展覽
如今的唐伯元故居,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潮州優秀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基地。它承載著市政協詩社、市關工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湘橋區廉政教育基地等多種功能,繼續以另一種方式傳播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的故事。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佳濤
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潮海 謝鋼凱
視頻|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潮海 謝鋼凱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