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潮州市潮安區登塘鎮,一座線條簡練、形似步槍的花崗巖紀念碑靜靜矗立,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蒼勁有力,26位烈士英名中,“周禮平”三個字格外厚重。這位從廣東澄海走出的共產黨人,用30年的生命,在潮汕敵后抗戰史上寫下了蕩氣回腸的篇章。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第一支隊烈士紀念碑
扎根群眾建堡壘
點燃敵后抗戰星火
1939年汕頭淪陷,山河破碎之際,時任中共潮澄饒中心縣委常委、敵后工作部長的周禮平,肩負起領導敵后武裝斗爭的重任。他目光敏銳,選中了潮安江東四面環水、群眾基礎深厚的佘厝洲村,將這里打造成敵后抗戰的“紅色堡壘”。
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沈翹介紹道,周禮平初到佘厝洲時,并未急于開展武裝斗爭,而是帶領黨員干部深入群眾,用一系列務實舉措凝聚民心:他主動化解村民的房界糾紛,幫助鄰里重歸于好;組織“集益軒”團結進步青年,點燃大家的抗日熱情;推動革除“丁頭宴”陋習,為貧苦農民減輕經濟負擔;還安排黨員到村小任教,在孩子們心中播下革命的種子。在周禮平的帶動下,佘厝洲村黨支部日益堅強,村民們紛紛向黨組織靠攏,佘厝洲村黨支部書記李習楷家成為了秘密指揮機關,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成為黨員干部和游擊隊員心中溫暖可靠的“革命一老家”。
1940年夏,武裝小組進駐佘厝洲,潮汕敵后抗戰的“星火”正式點燃。周禮平帶領隊員們采取靈活戰術,專打作惡多端的日偽漢奸:8月襲擊澄海冠山鄉日偽維持會,擊斃會長鄭菊人;冬夜奇襲澄海洪渡頭日偽哨站,除掉3名橫行霸道的密偵;1941年秋化裝潛入華富鄉,處決日偽維持會會長陳富泉。每一次戰斗,都讓日偽軍聞風喪膽,也讓群眾看到了抗戰的希望。
饑荒年月里,周禮平更是與群眾共患難?!霸谌諅晤B封鎖造成的嚴重饑荒時期,比如1940年春、1943年大旱,當地糧食斷絕,周禮平當即組織群眾成立互助組發展副業,還帶領隊員打擊漢奸地霸,將沒收的糧食物資全部分給百姓?!笔形h史研究室副主任沈翹說道。當時,李習楷夫婦不僅主動變賣家產與田地支持抗戰,還多方奔走爭取到南洋僑匯5000元,全部交給黨組織作為活動經費——這樣的魚水深情,讓佘厝洲成為了堅不可摧的抗日根據地,也為后續潮汕敵后抗戰的發展筑牢了群眾根基。
1942年,白色恐怖籠罩潮汕。原游擊隊員劉華叛變,汕頭市區委書記蔡耿達等十多名黨員被捕犧牲,佘厝洲陷入險境。周禮平果斷轉移人員,全村群眾日夜站崗放哨,多次成功掩護骨干脫險。即便“南委事件”后國統區黨組織暫?;顒樱詭ьI淪陷區黨組織堅持斗爭,到1942年夏,以佘厝洲為中心,20多個堡壘村組成的敵后抗日游擊支點網絡已然成形,武裝隊伍發展到60多人,不脫產隊員遍布各村。同年冬,南委書記方方在福建永定被土匪綁架,周禮平與李習楷緊急籌措巨款,通過地下交通線成功營救,展現出非凡的膽識與擔當。
壯大武裝打奇戰
扛起潮汕抗日大旗
1944年秋,隨著抗戰形勢好轉、黨中央恢復潮汕黨組織活動的指示下達,周禮平迅速抓住時機,在佘厝洲召開骨干會議,恢復黨組織活動,加速武裝建設,發展不脫產游擊小組,為公開武裝斗爭積蓄力量。1945年3月,“潮汕人民抗日游擊隊潮澄饒敵后游擊隊”旗幟正式亮出,周禮平指揮的一場場經典戰斗,讓抗日烽火在潮汕大地越燒越旺。
5月6日的彩塘之戰,堪稱敵后奇襲的典范。30多名隊員化裝成被押送的民工,乘船直抵彩塘,分兩路突襲偽區公所、聯防隊和警察署。短短10多分鐘,俘獲偽軍近60人,繳獲輕機槍1挺、駁殼槍2支、步槍40余支及大批彈藥物資,震動整個潮汕敵營。6月18日,周禮平又利用敵人“晝松夜緊”的特點,讓34名隊員深夜渡江隱蔽,天亮后化裝成趕集農民進入東鳳,智取偽警察署,槍決作惡多端的署長郭漢城,燒毀稅單,繳獲大批武器彈藥。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第一支隊所在的潮安登塘居西溜村
1945年8月13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第一支隊在潮安居西溜正式成立,周禮平任支隊長兼政委。這支約260人的隊伍,下轄4個中隊和1個偵察班,承載著潮汕人民的抗日希望。然而誰也未曾料到,僅僅4天后,一場針對這支新生隊伍的慘烈圍攻便驟然打響。
壯烈犧牲昭初心
精神永留人民心中
8月17日,國民黨頑固派調集600余人,分三路圍攻居西溜。黎明時分,頑軍搶占主峰,危急關頭,周禮平果斷命令副支隊長李亮帶領后勤人員撤退,自己則與政治處主任鐘聲率領第三中隊沖上主峰阻擊。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他身先士卒,高呼“人民的戰士是不怕犧牲的!為革命犧牲是光榮的!”激戰中,機槍手相繼倒下,周禮平也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0歲。

1951年6月28日潮汕日報刊出李習楷同志所著文章《悼念周禮平同志》
如今,80年過去,周禮平的名字早已鐫刻在潮州的山河大地上,也深深印在潮汕人民心中。2014年,他入選國家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成為粵東唯一入選的中共黨員、潮汕淪陷區犧牲的最高級別領導干部。從佘厝洲的燈火到居西溜的烽煙,從秘密斗爭到武裝抗爭,周禮平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他的精神,如同那座花崗巖紀念碑,永遠矗立在人民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銘記歷史、奮勇前行。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燁凰
圖片|潮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