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頸椎病已成為困擾許多人的常見健康問題。長期伏案工作、低頭玩手機、缺乏運動等因素,導致頸椎病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現年輕化趨勢。中醫“治未病”理念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對于頸椎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將以頸椎病為例,結合中醫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方法,為讀者提供一套實用、有效的防治方案。

頸椎病的病因和類型
1.頸椎病的病因病機
外感風寒濕邪:頸部受涼或長期處于潮濕環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長期勞損:“久坐傷肉,久視傷血”,長期保持不良姿勢導致筋骨失衡。
肝腎不足:“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易出現頸椎退化。
氣血瘀滯:局部氣血運行受阻,形成“不通則痛”的病理狀態。
2. 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中醫分型)
風寒濕痹型:頸部僵硬、怕冷,遇寒加重。
氣滯血瘀型:疼痛固定、刺痛,活動受限。
肝腎不足型:頸部酸軟無力,伴頭暈耳鳴。
頸椎病的“治未病”策略
1. 未病先防:日常養護是關鍵
(1) 姿勢調整
正確坐姿:保持脊柱直立,電腦屏幕與眼睛平齊,避免長期低頭。
睡眠姿勢:選擇合適高度的枕頭(仰臥時一拳高,側臥時與肩同寬),避免過高或過低。
(2)頸部保暖
避免空調直吹頸部,秋冬季節可佩戴圍巾。
睡前熱敷頸部(40℃左右,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
(3)導引養生法
八段錦“五勞七傷往后瞧”:緩慢轉動頸部,改善頸椎靈活性。
米字操:用頭部寫“米”字,每天3組,每組5次。
2.調理方案
(1)中醫外治法
穴位按摩:
風池穴(枕骨下凹陷處):緩解頭痛、頸僵。
肩井穴(肩部最高點):松解肩頸肌肉緊張。
后溪穴(握拳時小指側掌紋盡頭):通督脈,緩解頸椎不適。
刮痧/拔罐:沿頸部膀胱經刮痧,幫助疏通瘀滯。
(2)中藥調理
風寒型:可用桂枝、羌活、防風等溫經散寒。
血瘀型:推薦川芎、紅花、丹參等活血化瘀。
肝腎不足型:可服用熟地、杜仲、桑寄生等補益肝腎。
(3)現代康復手段
物理治療:超聲波、紅外線照射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牽引療法: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度頸椎牽引,緩解神經壓迫。
3.瘥后防復:康復后的鞏固措施
強化頸部肌肉:
瑜伽“貓牛式”:靈活脊柱,緩解頸部壓力。
調整生活習慣:
避免長時間低頭(超過30分鐘需活動頸部)。
使用手機時舉至與眼睛平齊,減少低頭幅度。
融合現代科學的頸椎健康管理
1.運動康復方案
游泳(尤其蛙泳):水中浮力減輕頸椎負擔,同時鍛煉頸部肌肉。
普拉提:強化核心肌群,改善整體姿勢,減少頸椎代償性勞損。
2.營養支持
補鈣+維生素D:增強骨骼強度,預防骨質疏松。
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魚油):減輕炎癥反應,緩解神經壓迫癥狀。
3.科技輔助
智能護頸儀:通過低頻電刺激放松肌肉。
姿勢提醒APP:定時提醒調整坐姿,避免長期低頭。
日常頸椎養護時間表
早晨起床:做“米字操”3組,熱敷頸部5分鐘。 工作間隙每1小時做一次肩頸拉伸(如“仰望天空”式)。
午休時間:靠墻站立5分鐘(后腦勺、肩、臀、腳跟貼墻),矯正姿勢。
晚間放松:睡前用花椒+艾葉泡腳20分鐘,按摩風池穴3分鐘。
周末養護:游泳30分鐘或練習八段錦1遍,做一次頸部刮痧(每月1-2次即可)。
養生小貼士:頸椎病初期往往只有僵硬感,此時及時干預效果最佳,切勿等到疼痛難忍才就醫。
結語
頸椎問題“三分治,七分養”,中醫“治未病”理念與現代康復醫學的結合,為我們提供了從預防到調理的完整解決方案。通過日常姿勢管理、科學運動、中醫外治法和營養調理,完全可以遠離頸椎疼痛的困擾。記?。鹤詈玫闹委熓穷A防,最佳的藥物是習慣。從今天開始踐行這些方法,讓頸椎重回年輕狀態。
作者|潮州市中心醫院中醫科 蘇海明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