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架算盤,一本《幼學故事瓊林》,當年,18歲的余子亮帶著這兩樣物品搭乘太古洋輪遠赴泰國。誰都不曾想過,這名青年日后會成為名震東南亞的華僑領袖,并在抗日救亡運動中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片來自饒平統戰部
余子亮是饒平黃岡鎮石埕人。1918年,余子亮乘船抵達泰國曼谷,開始在表叔陳欣木開設的同順昌行任職。憑借出色的商業頭腦和勤奮努力,1924年他與同鄉余融初在曼谷三聘街合資開辦余源記顏料行,隨后又獨資創辦德記有限公司。經過近20年打拼,余子亮逐步拓展了自己的商業版圖,從堆棧、保險到棉藝織造、衛生褥制造、化妝品及房地產等行業,成為泰國著名工商巨子。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東南亞華僑的救國熱情空前高漲。余子亮赤子忠心,致力于抗日救國運動。當年,他任中國勸募公債暹羅分會副會長,立即捐出5000元(合泰銖50萬),并組織潮州米業平糴公司,緊急運糧到故鄉潮州救濟人民。
1938年,他參與創辦并任《中國報》《中原報》董事長,為海內外中國人發聲、吶喊,揭露日軍侵華罪行。1941年,星馬各地淪陷,他與摯友王浩真冒著生命危險,護送新加坡、馬來西亞學生60多人分五批越過高山,穿過叢林,安全抵泰,掩護救援僑商、難民300多人免遭日軍殺戮。
日軍進駐東南亞后,大肆抓捕抗日志士。在日軍侵泰期間,余子亮一度從曼谷避居馬來亞檳榔嶼。他收到很多恐嚇信,被列入日軍抓捕黑名單。余子亮與100多名抗日志士打算返回祖國。他取道北上至泰緬交界地區,但因日軍到處活動,不得不返回曼谷。1942年2月8日,余子亮被捕下獄,并被判處無期徒刑。在獄中,余子亮凜然正氣,毫不屈服,寫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言壯語。直至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余子亮才獲釋,他在獄中的錚錚鐵骨贏得了泰國、馬來西亞一帶人民的高度贊揚。
抗日戰爭勝利后,余子亮在曼谷創辦大地溫砂有限公司,進而拓展至保險、棉藝織造、衛生褥制造、化妝品及房地產業等方面,并與他人共同創立京華銀行,任董事長。
余子亮始終堅持“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慈善理念。在泰國他捐資創設了多家醫院和療養院,并資助教育事業。在家鄉潮州,他捐資創辦黃岡女子初級中學(1928年)、興辦黃岡南華小學(1935年),并資助饒平第二中學。抗戰勝利后,余子亮斥資整治黃岡河,捐大米賑濟難民。1958年,余子亮與其他泰國僑胞共同捐資創辦饒平縣華僑中學,為家鄉教育事業發展繼續貢獻力量。
余子亮為中泰兩國社會公益事業、人民友好往來、經貿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1974年,余子亮與世長辭,他作為愛國華僑、工商巨子和慈善家等多重身份,及在抗戰中表現出的民族氣節和奉獻精神,仍在潮汕地區廣為傳頌。

作者|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瓊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