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據點紫凝軒:
紅色血脈生生不息 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灰瓦覆頂,池繞村廓,一棵古榕樹在屋前靜靜守望。位于潮安區楓溪鎮英塘村的紫凝軒,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積1150平方米。它不僅是潮汕抗日游擊隊員王炳榮及其族內宗親居住場所,更是烽火年代潮汕抗日游擊隊一個重要的活動據點。
近日,記者與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研出版科科長陸妍慧一同走進這座英雄村莊,聆聽紫凝軒里流傳不息的紅色故事,探尋那段驚心動魄的輝煌歲月。
抗日戰爭時期,英塘、高田和廈厝三個村落,也就是現在楓溪鎮的英塘村和高廈村,剛好處在原潮安縣三個行政區劃的交界,從地理位置上起著承接各方的作用,加之受到大革命的影響,群眾基礎較好,適合開展革命活動。
陸妍慧向記者介紹道,紫凝軒地處英塘村村緣,可退可守,地理位置優越。從1939年8月起,潮汕地下黨組織便在此創建抗日武裝平原地下活動據點、秘密聯絡處。
紫凝軒內部展陳
1939年7月7日,潮汕中心縣委領導的潮汕青抗會成員在桑浦山寶云巖成立潮汕青年抗日游擊隊,在國共合作的情況下,以華振中帶領的駐潮汕警備部隊國民革命軍第十二集團軍獨立第九旅搜索隊名義,進行武裝抗日活動。
正是這一年,英塘村農民王炳榮在鳳塘收購廢品時接觸到這支隊伍,愛國救國的熱忱在他心中燃燒。
潮州城淪陷后,日軍在潮州城南韓江堤岸交通要沖的云步村設立據點,任意搜查過往民眾。為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1939年10月7日,游擊隊經多次偵查和周密計劃,派抗日游擊隊員黃玉屏帶領偵察班,由王炳榮帶路,扮作農民在云步集市做買賣,暗藏短槍與手榴彈,伺機活捉日軍。
陸妍慧還原了當時的場景,“那天早上9時許,日軍伍長加藤始助出來吃‘霸王餐’,黃玉屏發現后使了一個眼色,隊員李朝道乘機將加藤始助抱住,加藤始助拼命掙扎。這時,王炳榮立刻沖上前,對準加藤始助鼻梁上的穴位一擊,他立即昏迷就擒。游擊隊當即向附近農民借了一把木梯,把加藤始助綁起來后扛走。”
此次行動得到國民黨第七戰區司令和獨九旅旅長的嘉獎,王炳榮在這次行動中立了一等功。這是粵東地區首次活捉日本侵略者,大大鼓舞了廣東人民抗日救國的志氣。
同年11月14日,得知日軍準備進攻烏洋山,英塘、高田、廈厝三個村的地下武裝隊奉命隨隊伍從高田村出發,隱蔽在距烏洋山約一里多的洋頭村田間一帶,側擊企圖進攻烏洋山的日軍。當天傍晚,日軍撤走,遂解烏洋山之圍。陸妍慧補充道,“當時英塘村村民幾乎全村出動,大家挑著麥粥、番薯湯支援陣地,并幫助轉移傷員。”
1941年至1942年期間,三村的活動基本處于停頓狀況,而日偽、漢奸等卻加緊對這三村進行鎮壓。英塘村參加游擊隊的王天樹、王亞蛹、王宏昌等四人,被漢奸王亞粿、王飛雄發現(兩人均為四甲村人,在其未投靠日寇以前,王天樹等想通過他們了解四甲村情況),他們帶敵前來逮捕王天樹,同時從王天樹家中搜出手榴彈兩顆,隨后將王天樹押解至日寇憲兵部,王天樹最終被殺害。廈厝陳榮乾也被王飛雄抓獲,押解到汕頭殺害,尸拋下海。
1942年夏,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受到破壞,上級黨組織決定,潮梅黨組織停止活動。三個村與黨組織的聯系完全中斷,但游擊隊員互相鼓勵,嚴守秘密,同時注意同周圍群眾聯系,終于度過危險時期,等待著新的斗爭。
1943年9月,潮澄饒武裝基干組組長李亮住進紫凝軒王炳榮家中,他們以合股經營米鋪作掩護,逐步考察了解,將周圍村莊的游擊隊員與愛國青年重新組織起來,很快,當地地下活動得以恢復。

資料圖片
1945年5月6日,潮澄饒抗日游擊隊奇襲彩塘日偽警察所和鄉公所,6月19日,又襲擊東鳳日偽警察所和稅務所。在這兩次行動中,英塘、高田和廈厝活動點的同志有力配合游擊隊,破壞敵人公路交通,剪斷通信電線,斷絕敵人聯系,有力支援這兩次戰斗。
1945年8月,抗日戰爭進入決定性階段。潮澄饒抗日游擊大隊隊員到紫凝軒集合,由潮澄饒縣委書記周禮平帶領北上潮安登塘居西溜山地,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第一支隊。周禮平任支隊政委,李亮任支隊長,隊伍在居西溜被敵人包圍,戰斗十分激烈,隊伍遭到嚴重損失,他們決定把隊伍轉移到敵后。
周禮平犧牲后,吳健民接任“韓縱一支”政委,在紫凝軒書齋整編部隊。隨后,李習楷把隊伍帶回潮澄饒縣委所在地江東佘厝洲,后經溪口上鳳凰山開辟革命根據地。
1946年6月,王炳榮家先后來了陳鵬志、林紹明、周錫桐、許燐炯四位地下武裝人員。由于叛徒告密,帶敵進鄉圍捕革命同志。當時,陳鵬志沖出敵圍脫險,許粦炯在危急中藏到王炳榮家中的床頂,林紹明及周錫桐不幸被捕。
國民黨發現少了一名游擊隊員,便抓住王炳榮的妻子陳嬋清。“敵人綁住陳嬋清的兩只大拇指,吊在她家里的樓木梁下拷打,打到昏迷了就拖到門口池塘邊浸水,清醒后又被拉回去吊打,施盡嚴刑。”陸妍慧語氣沉重地說,敵人逼陳嬋清供出“村里還有誰參加共產黨、另外一人藏在什么地方?”這位農村婦女遍體鱗傷卻堅貞不屈,始終以一句“我不知道”守護著黨的秘密,使村內的革命力量不受損失,廈厝、高田和江東三個革命據點也得以保存。
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紫凝軒始終發揮著其作為紅色據點的作用,見證著潮汕大地風起云涌的革命歷程,也銘記著像王炳榮、陳嬋清這樣普通卻不平凡的英雄。
2015年,紫凝軒被辟建為楓溪革命史展覽館,主要展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楓溪人民英勇奮斗的歷程。這里不僅是楓溪鎮黨員教育基地、潮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也是潮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市第二批“博物館之城”系列館,成為傳承與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場所。
走進展館,泛黃的文獻資料、復刻的革命物件與沉浸式影音設備交相輝映,營造出濃厚的歷史現場感。在講解員動人的敘述中,參觀者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歲月,深刻感受著潮州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力量。
英塘村沒有讓歷史停留于靜態展示,而是堅持“修舊如舊、守正創新”的原則,不斷探索將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黨建工作,讓紅色資源真正“活”起來。
英塘村黨委書記王華年介紹,村黨委充分利用紫凝軒的紅色資源優勢,結合主題黨日、“三會一課”、黨史學習教育等活動,用好用活文物資源和革命素材。通過邀請革命后代擔任講解員,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如今,這里吸引著廣大黨員干部前來參觀學習,大家在體驗紅色文化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廉潔教育,不斷強化崇廉尚潔的思想自覺,牢記為黨為民的初心使命。
紫凝軒懸掛展板介紹紅色歷史
為進一步拓展教育空間,英塘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利用閑置地和邊角地,精心打造紫凝軒紅色黨建公園。此舉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將黨員教育活動的陣地向外拓展延伸,實現陣地建設的提檔升級。
紫凝軒已經成為激發愛國愛鄉情懷、錘煉黨性修養的重要平臺。“紅色文化的滋養有效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王華年表示,未來,全村黨員干部將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團結帶領群眾積極投身“百千萬工程”建設,努力當好高質量發展的先鋒隊和排頭兵,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育杭
圖片|市委黨史研究室 潮安區楓溪鎮人民政府 供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