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潮州市網信辦為推動農產增收、助力鄉村發展,特地籌辦了一場“潮說‘百千萬’,活荔采風行”的助農活動,邀來本地網紅與攝影名家,為聯饒、新圩兩大荔枝主產區推廣促銷。我作為潮州菜烹飪技藝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亦受邀赴現場,以荔枝為材制作幾道菜肴,添一縷人間煙火于活動中。于是提前構思了幾款富有潮州風味的荔枝菜式,在現場采摘鮮果進行烹制。
長槍短炮紛紛聚攏,熱鬧非常。不少網紅邊嘗邊直播,津津樂道荔枝入饌之妙。尤其是“荔枝炒鴨肉”這道菜,原料剛備好置于臺上,便引來眾多好奇目光——“這樣的搭配能好吃嗎?”而嘗過之后眾人的驚呼贊嘆,則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水果入饌雖屬小眾,卻是當下的飲食潮流,更是潮州師傅的拿手好戲。廚藝的高下,往往就在對食材的理解與火候的把握之間見真章。鮮荔入菜,能為菜肴增色提香,而潮州師傅以荔枝為材,更暗合“因材施火”的道理——炒青菜需猛火快炒保其脆嫩,燉肉類則靠慢火久煨至酥爛,哪怕初次嘗試未知食材,也能循門道而試之。
此際正是鴨肉最為豐腴之時:經暖季滋養,啄食水草蟲蜆,鴨肉變得飽滿滑嫩,出肉率也高于往常,拆肉來炒不僅分量足,且不易老化;風味物質也尤為豐富,燉則出味,連骨縫都透著清甜。更難得的是此時鴨肉補而不膩,正是順應天時的滋補佳品。取當季熟透的荔枝與之相配,初聽新奇,細品卻是老一輩“因時施膳”的飲食智慧——什么時節吃什么,怎樣搭配才順時令、合脾胃,早已融入日常的選擇之中。鴨逢旺季正得味,荔枝當令清甜足,兩相成就,既凸顯本真之鮮,又深蘊應季而食的熨帖,這便是潮州菜藏在灶火煙氣中的通透智慧。
選本地光鴨,剔骨取肉,去皮后片成約二毫米薄片,以清水漂凈血水,待水由濁轉清,再瀝干入碗,加鹽、味精,略施薄芡(以生粉水輕抓),動作需柔如哄孩,避免肉質收緊。靜置一旁,候其緩緩入味。
荔枝去殼去核是粗中見細的功夫——核與肉粘連緊密,需用指甲順縫輕摳,急則帶肉,損其完整。唯有取出完顆果肉,方能彰顯潮州菜“粗料細作、用料精致”的特色,為菜肴添彩。處理好的荔枝肉泡于熱糖鹽水中,咸甜淡至剛好能嘗出底味為止,既防炒時走味,又使甜中隱約透出咸香,相得益彰。
炒制此菜,潤鍋是關鍵一步,是避免粘底的前提——鍋須洗得極凈,大火燒至干熱起煙,注入冷油迅速攤開即倒出。重新下油,中小火燒至四成熱,見油面微起小泡,便下鴨肉滑至剛斷生立即撈起:若待全熟再起,再經復炒肉質易老,口感如橡皮纏齒。
原鍋留底油,中火爆香姜絲與紅椒絲。姜絲不宜過細,略粗更出味,且需煸至邊緣泛金;紅椒切絲主要為增色提亮。鴨肉回鍋,加入泡椒汁、糖、生抽,快速翻勻,使調料充分裹附。再下芹菜段——只取梗部,棄葉免苦爛,長短勻切,增一分脆爽清口。最后放入事先瀝干的荔枝肉,大火猛炒,淋少許清水以增鍋氣。聽鍋中嗞嗞作響,荔枝甜香、鴨肉鮮醇與芹菜的清爽頓時迸發。臨起鍋淋少許尾油,增光澤,提明艷,裝盤即得。
此菜上桌,食不宜急。先夾塊荔枝,再配鴨肉,細嚼慢品。甜、鮮、脆,層層交融,比單吃任一味更有意趣。荔枝肉圓潤飽汁,甜中帶咸;鴨肉嫩滑無渣,堪媲貴妃之膚。姜香、荔甜、芹爽,輔以泡椒汁微酸輕辣,咸、甜、酸、香、澀,五味和諧,引人回味無窮。
潮人治饌,重在把握時令之鮮。老話“食不厭精”,其精不在價昂,而在搭配之妙、制作之功——配得合宜,尋常食材亦能唱出一臺好戲。
想來《長安的荔枝》中,楊貴妃盼的是那口鮮;而今人追逐荔枝,卻多了一份遐思與出新,令此時的荔枝,紅得更具風華。
其實水果入菜,貴在“搭”而非“炫”。如荔枝之遇鴨肉,甜不壓咸,辣不奪鮮,微辣更可去腥提味。各自守真,又彼此成就,正如世間所有和諧之共鳴,從來不是獨放異彩,而是你知我品、我懂你涵的默契與共。
??陳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