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過,潮州仍熱氣騰騰。而在潮州市區南春路上,卻藏著一份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清涼。這條僅1.2公里長的老街,每隔300米便設有一處免費清涼點,擺放在屋檐下的不銹鋼茶桶、整齊排列的杯子,為燥熱的街頭注入了一絲絲清涼,而這尋常一幕,已成為潮州獨有的城市記憶與溫情符號。

過往群眾來到免費涼茶點接茶解渴。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玫 實習生 蔡純 攝
50年接力:
五代人傳承,從人行道到“歇腳驛站”
這看似尋常的“接茶、飲茶”場景,并非一時興起的善舉,而是南春路愛心人士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約定。
南春路的免費涼茶點,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彼時,幾位熱心老人在南春老人之家門口支起第一口涼茶鍋,用草藥配方煮水,免費供給路人解暑,至今已持續了50年。
涼茶點負責人正在整理中草藥包。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玫 實習生 蔡純 攝
近日,記者來到南春老人之家,成員之一謝森水正在整理中藥包。他告訴記者,從前并沒有室內可以煮涼茶,煮好的涼茶只能擺上人行道,任人自取。如今有了遮風避雨之處,還有了電水桶,人們不僅能喝杯涼茶,還能坐下歇歇腳。
從早到晚,涼茶攤不時有過往的快遞員、環衛工人、外賣小哥等前來飲用。來自安徽的吳先生在潮州務工了三十多年,就在這里喝了十幾年的涼茶。他一邊接茶一邊贊嘆:“這涼茶好,潮州人更好!”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50年間,涼茶攤的“守茶人”用愛心接力,換了一代又一代,從煤氣爐到電煮桶,從人行道到固定驛站,唯一不變的是“免費供應、服務路人”的初心。
35年堅守:
從煤氣爐到電水桶,老配方里的初心不變
“咕嚕咕嚕”的煮茶聲,曾是春城樓社區凌晨最熟悉的聲響。如今在社區老人活動室門前,一口不銹鋼茶桶立在屋檐下,“免費涼茶”字樣成了過往行人的“解暑路標”。每年5月1日至國慶節,無論晴雨,這里每天都會準時供應涼茶,這樣的堅持,已持續35年。
“最早是用煤氣爐煮,每天凌晨五、六點多就要起來準備,現在有了電水桶,方便多了。”負責人吳作民告訴記者,涼茶里的材料有桑葉、蛇舌草、羅漢果等,按著老輩傳下的方子熬煮,沒有花哨的包裝,卻有著最樸實的功效。這些原料大多來自愛心人士的捐贈。
社區里的老人主動組成“志愿隊”:有的每天幫忙清洗杯子,有的負責傍晚清理周邊衛生,大家分工協作,不求任何回報。
善意蔓延:
從“小涼茶攤”到“城市風景線”
湘橋區寶樹福利會免費涼茶點,同樣氤氳著草藥香。“每天來喝涼茶的人很多,尤其是中午和下午,干體力活的勞動者、環衛工人最多。”寶樹福利會秘書長肖俊惠向記者介紹,每年從農歷三月二十七到國慶節,涼茶點從不間斷。
因小善積大愛,不少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被免費涼茶攤的正能量感染,紛紛捐款。當天上午9時許,記者采訪時,剛好遇到了前來捐款的市民吳女士,吳女士不愿留下姓名,只放下錢款就匆匆離開,她說,“我只是想表達一下心意。”
像吳女士這樣的熱心市民還有很多。肖俊惠說:“每年都有很多人主動為涼茶點捐款,每一筆善款的收入和支出,都有專人登記。”
一位北京游客高先生帶著家人來潮州旅游,路過涼茶點時想接杯水喝,得知涼茶免費供應后十分驚訝,當場就捐了款。如今,高先生的名字被貼在福利會的“愛心墻”上,與其他數百位愛心人士的名字一起,見證著善意的傳遞。“一開始只是想給路人解解暑,沒想到慢慢成了傳播潮州慈善文化的窗口。”肖俊惠說。
過往群眾來到免費涼茶點接茶解渴。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玫 實習生 蔡純 攝
如今,以南春路的涼茶點為起點,潮州的免費涼茶供應點已越來越多,遍布社區、街頭、景區。這些不起眼的茶桶,如同一個個“善意坐標”,在炎熱的夏日里,為行人送去清涼,也讓“樂善好施”的潮州精神,隨著淡淡的草藥香,飄向更遠的地方。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玫 實習生 蔡純
視頻|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鍶桐
編輯|翁純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