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宜安家是潮州
□ 李英群

有這樣一種論調,當然是專家說的:人類最理想的生活所在地,應是宜游宜業宜居。對此,我一直不敢茍同。
一個宜游的地方,不大可能宜居,甚至是絕對沖突。想想吧,一個地方日夜游客蜂擁,他們會給你帶來安靜、帶來清新空氣嗎?你無妨把家安在八達嶺長城腳下,那是個宜游的所在,哪怕有關部門同意,天下的傻子都不會在那里安家。
宜業,要看你選擇什么業,敢不敢和能不能創造你自己擅長的產業。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現在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他們適宜的物業。
宜居,這是人們選擇安身之地的最根本條件。自古到今,我們都追求安居樂業。一地能宜居,也必有當地居民樂于從事的職業,與宜游與否無一毛錢關系。
那么,按專家所說的理想,潮州是不是一個宜游宜業宜居的所在?答案是肯定的。當下,潮州已經是全國旅游愛好者爭相奔赴的打卡地,節假日,本市居民都吩咐家人別進古城去,否則進不去,進了怕出不來。這方面,讀者諸君比我更有親身體會,這里就不浪費筆墨了。
宜業,一提及就有人發笑,他們心中有鐵證:若宜業,為何一代代有許多潮州人去過番,離鄉背井?!
昔年,農耕社會,職業單調,耕種養殖,這里人多地少,一代代人口在增長,地面水面都沒增加,迫于生計,外出謀生。
隨著社會發展,百業興起,選擇多了,過番人也漸少了,難道不是事實嗎?
在潮州置業,要看你選擇什么業。李嘉誠選擇經商,“潮州無三日好生意”,他到香港發展,成就了他的商業高峰;姚璇秋選擇潮劇,潮州是潮劇發源地,她生逢盛世,成為潮劇界的泰山!
那一次陪姚璇秋行了牌坊街歸來,坐下喝茶,我對她說:今日潮州,知名度最高的不是李嘉誠,是姚璇秋和那只鉎牛。她暢笑,沒否定。
潮州市現在有多少位工藝美術大師?我記不清。有人開玩笑:上街高喊一聲“大師啊”,至少有十人向你點頭微笑。從筆架山宋窯到中國瓷都,天下有多少家庭在使用潮州瓷器,這里又造就多少億萬富翁?
鳳凰山上的茶農,把單叢茶制作得名滿天下,鳳凰單叢躋身全國十大名茶之列,許多茶農成了名副其實的專家。
市區的大街小巷,日夜飯菜飄香,精致的潮州人制作了最精致的潮州菜,聯合國毫不遲疑把潮州評定為世界美食之都。來潮州選擇飲食行業,宜不宜?
在這座小小的古城中,你可選擇學刺繡、學木雕、學手拉壺,當畫家、當演員、當教師、當詩人……
如果你把家安在潮州,又要選擇當高山滑雪運動員,爭個奧運冠軍,那是你的錯,不是潮州的錯!
我是個鄉下人,青年時到潮州城來讀書,后定居古城,至今70周年,其間有三次調離潮州到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都被我一一謝絕。近日,有定居廣州老友奇怪于我的兒女都在廣州、北京等大城市工作生活,你為何退休了不來與兒女一起,堅守潮州?
我告訴他: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過上美好的生活,而安居是首要條件也是最根本的條件,我70年來的人生體驗,覺得潮州城最宜居。
我找出2000年8月發表的一篇文章《家住潮州城》,抄了其中這一段送他:“家所在的城市,城不宜太大,歷史卻不宜太短;城中有山有河,山不宜太高,河則不能太小;工廠離市區遠點,學校則要近點;交通無須特別發達,通訊卻要非常先進;樓房不宜太高,街巷不宜太窄;最好地處溫帶、一年需有四季……這些,潮州城都具備了,更何況有一提起就讓人流口水的潮州菜。”
我還告訴他,潮州小城好像一個大鄉村,鄰居們保留了鄉下厝邊頭尾自由串門的習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我這里,每周平均有四次以上有友人來訪,男的女的,少的老的,日里夜間都有,自己推門進來,說聲拜拜就走。他們都與我談得來,說我這老頭兒有點風趣,茶葉也高端。茶韻幽幽,茶話悠悠。這讓我回到童年鄉下的閑間去了。你知道,我多次說我是閑間文化培育出來的文化人,能回到當年的閑間文化氛圍中,這是多么令人迷醉!
我們潮籍的攝影大師陳復禮先生,20年前曾回潮州住了幾年,我常上門拜訪。2005年一天,走進他在潮州的寓所,他從客廳站起,拉我到他臥室,門口掛著潘春青一新寫條幅,上面竟然是我那篇《家住潮州城》文末的四行歪詩:
山朗水爽人風流,
嶺南名邦歷千秋。
放眼天南多勝地,
最宜安家是潮州。
我說:你就喜歡最后這一句。
他說:句句好,尾句上好!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