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有乾坤
□ 郭翌娟
彩瓷產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我們沒有一天離得開它。碗勺盤碟,花瓶擺件,是居家最普通的日常必備。
記憶中小時候家里的日用瓷器是藍花碗和雞碟,以及長大后(大概是高中畢業)學會泡工夫茶時用的六頭釉下彩芍藥工夫茶具?,F在見到這些老物件甚至只是在展覽館見到其照片,會感到特別親切,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老友一樣心頭一熱。
記憶中第一次觀看彩瓷操作,是在潮州市彩瓷廠的車間里見到一些工人正在給瓷碗貼花紙,我恍然大悟,原來瓷器上的花紋是這樣來的。大嘆簡單有效率!
后來了解到,潮彩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彩瓷,原先皆是手工彩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濟發展,社會需求量大,特別是日用陶瓷,因而部分產品采用貼花紙代替手工彩繪,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目前陶瓷工藝品又升溫到手工彩繪的熱潮,因為人們追求個性化的品味。而時下日用餐具則流行采用白色瓷器,因為比較衛生安全。至于我本人,喜歡有一些淺色花紋的。
“陶瓷彩繪是在陶瓷制品上進行彩繪等裝飾加工的一項工藝,簡稱彩瓷。陶瓷彩繪可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廣東瓷器彩繪大部分以釉上彩為主?!辈省癁槌鄙堑貐^(含現今的潮汕三市及梅縣大埔等地)陶瓷彩繪裝飾的通稱,因創始于潮州,古稱‘潮彩’。潮彩主要是在明代得到發展的青花瓷和清代流行的粉彩這兩種工藝基礎上逐漸發展的。清末為迎合國外市場的需求,開始采用進口原料,并按西洋畫法進行彩繪,常人稱之為‘洋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稱為‘新彩’。新彩的裝飾手法也可以不采用古彩、粉彩的勾線填色法,而是用筆沾顏料在瓷面上直接彩繪。潮彩在新彩的基礎上,經過幾代民間畫師和藝人工匠的長期實踐探索,創造了許多彩繪技法和筆法,如20世紀70年代廣泛應用的‘洗染筆法’、‘陰陽筆法’、‘透光筆法’,這是其他陶瓷產區新彩技法中所沒有的。一件潔白的瓷胎,通過彩繪裝飾加工,提高了產品的檔次和藝術欣賞價值,使其身價倍增?!保ㄕ浴稄V東彩瓷·潮彩》鄭振強 鄭鵬編著)
雖然,我對彩瓷知識了解不多,但我對彩瓷彩繪工藝大師們心存敬意。
我深有體會,潮彩作品大至2米六寸的盤子,小到一個精巧的茶杯,只要是精品,便凝聚了彩繪者的智慧和心血。
學習彩瓷,行內人都明白,沒有3至5年的潛心學習,是無法全面掌握彩繪技法的。沒有素描色彩基礎,就無法創造,就一輩子只能當工匠,是無法獨樹一幟的。我深知這條路的漫長和艱辛。
我小時候居住的大厝內我一個堂哥,他把攀登彩瓷彩繪藝術的高峰作為畢生的追求。1973年,年僅十八歲的他,先通過繳交作品《列寧》肖像畫通過海選,再經過素描考試(畫缽)被錄取為潮州彩瓷總廠彩繪車間生產工人。剛入廠時,工作在最基層的流水線上,從最簡單的做起:畫葉,打印,畫花,染色。他不滿足于現狀,白天上班,夜晚在家練習繪畫基本功,他常臨摹圖冊中的古代仕女圖。有時還讓大厝內的老人或小孩充當模特畫人物頭像。幾乎天天晚上練到深夜,常常是全大厝內最晚睡的人。還訂閱國內大刊畫報《富春江》來學習借鑒,開拓視野。那時他還是一個青年,他立志要成為一個畫家。兩年后,通過廠內考試,在瓷板上畫仕女競技比賽,擇優錄取,他順利進入總廠技藝研究所從事瓷畫創作設計。
后來,他如愿以償,在10多年前,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他擅長人物、肖像、動物走獸瓷畫。他畫畫注重精氣神,《雙雄圖》花瓶中畫的老虎栩栩如生,威風凜凜;他的《鄧小平》肖像掛盤中偉人和藹可親的形象深受專家及同行的贊賞;瓷畫肖像《陳偉南》掛盤曾被潮汕四市政府選為禮品贈送香港愛國實業家陳偉南先生,受到稱贊。
他一直有所堅守,堅持自己起稿,一絲不茍地繪制,追求更高更遠。
彩瓷除了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積累經驗,用心琢磨,銳意創新,才能獨樹一幟。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潮彩燒制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余秀華,她從事陶瓷彩繪創作至今35年,專攻素描、色彩、裝飾,擅長人物畫。多年來,余秀華用心鉆研,勇于嘗試,不斷推陳出新,率先引用西洋油畫與中國工筆畫相結合的技法,既保留西方油畫的物質厚重感,又承襲中國工筆的意境留白;創新選用汝瓷作為潮州彩瓷的創作載體,汝瓷素雅自然,潮彩鮮明生動,潮彩繪于汝瓷上,兩者的有機結合,使潮彩作品的藝術性得到提升。其作品立體感強,細膩逼真,精巧傳神,兼具中西繪畫藝術特點與潮彩特色。
她過人之處是對于人物臉部腮紅的處理非常精當,烤燒出來的女子的兩腮的桃紅濃淡恰到好處。她畫出的洋人,高鼻梁深眼窩,洋味十足。這些得益于她對釉色的把握,使得燒烤后釉色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要知道,釉色烤燒前與烤燒后有時色差距離很大,比如烤燒前同是古銅色的釉,烤燒出來后,一種是金色,一種是銀色。色差很大,這是由于釉色中多個元素含量的比例不同造成的。得有豐富的經驗的人才能把握好尺度。她說,繪制一幅瓷畫,總得烤燒兩次才能完成作品,第一次上色,多是冷色調的,烤燒后,再補充填色,填上暖色調的,使冷色調暖色調不摻和,填上暖色調時,還要判斷明暗來補色,要憑經驗,不斷的調色。因而她繪畫出來的物像立體感強,人物神態畢現。這很費心思和工夫,也最考驗功力。如她畫一只熊貓,特意強化樹的色彩,使熊貓躲在樹后面,憨態可掬。
好的作品都蘊含創作者對生活的領悟和審美情趣。余秀華工作室中專門畫瓷板畫背景的樹炎師傅也有三四十年的彩繪經驗。他畫了連綿不斷的群峰,憑感覺和經驗,再加以修改,擦去一點山巒,留了白。他說,是給群峰一個氣孔,這樣更符合生活真實,同時也使畫面給人氣流流動的舒適感覺。
追求的路貴在恒持。疫情期間,余秀華等彩瓷美術大師們堅守著這一神圣的陣地,成為行業的領頭雁。這確實令人動容!他們沒有停下繪制的腳步。近期沒銷路,就做后續儲備。有足夠時間就潛心研制精品。余秀華繪制了瓷板畫《感謝有您》(為鐘南山院士造像),畫中的鐘南山院士眼中滿含熱淚,憂國憂民。繪制了瓷板畫《巾幗英雄黃偉芬》,表達對幕后英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黃偉芬的敬意。畫中的主人公身著工作服,一臉的樸素平和如同鄰家大姐,而又是那樣的功勛卓著。黃偉芬設計航天員訓練總體方案,被稱為“航天員女教頭”。余秀華讓作品與時代同步。她還潛心繪制一批具有吉祥喜氣的永恒主題的圖案的作品,以供需要的買主挑選。如瓷掛盤《大吉大利》,圖中一只公雞張開雙爪,雞冠和雞尾雞毛豎起,瞪大眼睛,高度警覺,一只母雞帶著十只小雞在荔枝樹下悠閑地啄食。又如蘿卜瓶《壽桃》上的一個個粉紅色壽桃鮮艷紅潤,簡直可以亂真。
探索路上永無止境。俗話說,嫌貨才是買貨人。余秀華說,有時從買者的批評中,也能獲得創作上的啟發。
自疫情后,彩瓷行業呈蕭條的境況。目前,彩瓷行業彩繪人員出現斷層現象。能沉下心來學彩繪的年輕人不多。可喜的是,仍不乏有志于彩瓷者,我在余秀華的工作室就見到畢業于韓山師范學院陶瓷學院的幾位年輕人,他們來工作室進行彩繪實踐,學習熱情高漲,有的臨摹《清明上河圖》于瓷盤中,有的在給熊貓上色,對照上網搜索而來的熊貓圖一筆一劃地精心畫熊貓毛。他們告訴我,雖說是模仿,但也得根據自己的感覺來臨摹,要有自己的想法。
一件精品的出爐,也許就是創作者人生的高光時刻。
彩瓷作品,滲透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無法想象,一個潮汕人家的家居,假若抽離了彩瓷的裝飾,會少了多少生活情趣和溫情?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