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數字平臺遠程作業、監測管理,自動插秧、自動收割稻谷……近年來,湘橋區持續推動科技要素向田間地頭聚集,深化科技與農業融合,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生產,推動農業邁向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促進糧食質量提升與農民增收。
在意溪鎮西都村,700畝高標準農田里的“西都大米”借助現代化農業科技煥發生機。該村以西都大米為試點,引進有機水稻青香優033和青香優19香兩個高端絲苗米品種,并依托西都村絲苗米數字農業建設項目數據平臺,打造“互聯網+數字農業”模式,建成絲苗米環境監測系統、種植基地管理系統及大數據系統等,實現對700畝種植基地生產環境與情況的數據采集檢測。這一智慧農業平臺憑借強大數據分析能力和智能算法,通過實時監測與智能調控優化生產管理,為農戶提供精準指導。西都村種植大戶盧伯對智慧農業平臺的好處深有體會,他說:“平臺建成后,田地水分不足、病蟲害等問題都能通過遠程及時掌握了解,怎么種、何時施肥灌溉一目了然。”
意溪鎮西都村絲苗米數字農業建設項目數據平臺。
在鐵鋪鎮溪頭村,金黃的稻田里稻穗飽滿,收割機穿梭其中,工人熟練操作完成收割、脫粒等工作,滿倉稻谷通過自動化管道直接輸送至運糧車,整個過程快捷高效。農戶陳少遠介紹,當地種植的香雪絲苗米顆粒飽滿、口感佳、營養豐富,在市場上深受認可。自從用上智能收割機,豐收時節的工作效率更高了,糧食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速度更快了。
在鐵鋪鎮溪頭村豐收的稻田里,收割機通過自動化管道將稻谷輸送到路旁的運糧車上。
如今,湘橋區農業生產方式已發生巨大變革。除機械化收割外,機械化插播可依品種特性調整作業方式,提升效率并降低育秧成本;無人機飛防植保能結合地形田塊特點精準變量噴灑,降低農戶勞動強度的同時提升防治效果。
無人機飛防植保。
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會種田”到“慧種田”,湘橋區正深耕“科技+農業”,強化科技助農興農惠農服務,將保地穩糧責任落到實處,讓科技成為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有力支撐。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瑩 通訊員 湘聞
圖片|湘聞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