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在變,傳承不變;市場在變,創新不變。
日前,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廣東活動周的展廳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楓溪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吳志榮的作品吸引了眾多目光:既有采用傳統手法塑造的英歌舞瓷塑,又有以窯變技法呈現的現代主題孤品手作杯。
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不僅充分展示了楓溪瓷塑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火熱實踐,也成為吳志榮藝術生涯的獨特寫照。近日,記者走進瀛瀚陶瓷藝術館,聽吳志榮講述泥巴探索與創作之旅。
在楓溪鎮瀛瀚陶瓷藝術館,吳志榮向記者介紹作品《中華戰舞》。 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宗楷

熱愛生活 守正創新
“流動瞬間的捕捉,凝固永恒之記憶,心動不如手動。”這是吳志榮7月3日微信朋友圈的文案,與文案相符的圖片,是他日常的速寫畫稿——農民去肉菜市場趕集、送小孩上學的家長……
“我經常隨身攜帶一本小速寫本,等紅燈的時間,我會用十幾秒的時間畫下來,雖然看的時間很短,但是通過手和筆的記錄,這種印象就會進入你的內心。”吳志榮笑稱,轉眼即逝的細節不一定會產生偉大的創作素材,但熱愛生活,就有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
這是吳志榮的瓷塑遠征路上的觀察切口。1975年,吳志榮出生在一個與楓溪陶瓷緊密相連的家庭,父親是他美術教育的啟蒙老師。老人家是民國時期潮州陶瓷業“成興”商號的第二代傳人,一邊搞陶瓷生產,還一邊在電影院里面畫電影海報和宣傳畫。吳志榮不但喜歡看電影,也喜歡看父親的創作,家庭的熏陶如同春雨般滋潤著吳志榮的藝術細胞,也塑造了他求知求變的性格。
15歲時,吳志榮便跟隨父親學習傳統彩塑技藝,最初只是為了生計,但他內心深處對藝術的渴望早已悄然生根。
對吳志榮來說,按照楓溪的藝術陶瓷創作傳統進行創作,這條路平坦易行,但他并未選擇在前人的道路上安逸前行,而是勇敢地踏入了瓷塑這一充滿未知的領域。
“瓷塑的技術含量比較高,但成才的可能性卻是未知的。”吳志榮回憶道,“但我堅信自己的選擇,持之以恒、有耐心、有韌性,才能出結果。”19歲那年,他創辦了自己的“精美雕塑室”,開始獨立創作。
瀛瀚陶瓷藝術館的每一件創作,都躍動著內在的生命力。無論是石隙間萌動的綠意、兼具烈焰狂瀾之美的茶具,還是風韻素凈的仕女圖,傳統或先鋒,皆是吳志榮精神世界的回聲,映射著他彼時彼刻的靈魂悸動。



吳志榮作品《韓水情》、 《紅綠燈下的守護者》。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宗楷 攝
吳志榮的藝術之路,是傳統之“守”與時代之“創”的雙軌并進。“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我的實踐從未偏離初心,既扎根傳統,也勇于創新。”他闡述道,“唯有在堅守文化根脈的前提下銳意創新,非遺方能煥發持久的生命力。”
他開辟多維傳播路徑:線上,借力視頻平臺,立體呈現楓溪瓷塑的文化內涵、淵源流變與工藝精髓,拓展其認知廣度;線下,則攜手高校,將工作室轉化為教學現場,讓青年學子零距離觸摸這門技藝的溫度。
“目標是讓楓溪瓷塑在新時代綻放異彩,贏得更廣泛的認知與熱愛。”吳志榮表示。他視年輕人為傳承關鍵,因此著力構建高校合作橋梁。其作品已被納入韓山師范學院課程體系,學生通過解析作品深化認知——這種教學相長的模式,不僅滋養了青年一代的文化素養,也為非遺在校園的傳承播下了充滿希望的種子。

亮相世博 文脈遠揚
三十二載光陰,從19歲創辦“精美雕塑室”時父親“月入兩千還不知足”的責備,到如今肩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使命,吳志榮手中的泥土已成為他連接世界的一種方式。
吳志榮作品《中華戰舞》。 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宗楷 攝
在大阪世博會的展廳里,吳志榮的英歌舞瓷塑旁,一組造型獨特的茶杯以其強烈的視覺張力牢牢抓住了觀眾的目光。圓潤的杯體上,起伏的釉面肌理如洶涌波濤,又如烈焰升騰,凝神細看,又似星河流轉。一位旅日多年的中國商會秘書長分享了他的震撼體驗:當光線透過杯壁,眼前竟幻化出一個奇幻的“海底世界”——如同潛水者從深海仰望水面,周圍環繞著搖曳的海草與游弋的生物,景象令人稱奇。
對此,吳志榮表示:“優秀的藝術品是創作者與欣賞者共同完成的。觀眾通過我的作品,連接起各自的生命記憶,講述屬于他們的故事。而我很榮幸能成為這些故事的傾聽者。”
“很多日本市民,甚至美國游客,對我們的楓溪瓷燒制技藝很感興趣,想了解我們這門技藝的歷史、當下以及未來的發展創新之路。”
吳志榮通過短視頻向日本陶藝師們介紹楓溪瓷塑的古今故事。 受訪者供圖
“楓溪瓷燒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帶著陶瓷作品來到日本大阪,向世界展示我們的非遺,希望世界各國人民都愛上我們的傳統文化。”吳志榮說。
藝術是公共的無聲語言。在日本的最后一日,一次不經意的街頭駐足,將吳志榮夫婦引入一家陶瓷工坊。周日歇業的主理人藤子起初婉拒,終被他們對展品的熱情打動,允諾了五分鐘的短暫參觀。
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廣東活動周期間,吳志榮向賓客介紹楓溪瓷塑。 受訪者供圖
話題開啟,當英歌舞瓷塑的視頻在吳志榮手中播放,工坊的寧靜被此起彼伏的“哇”聲打破。關于溫度控制、創作參考、文化內涵的問題接踵而至。藝術成為最流暢的通用語,對陶瓷的摯愛輕松跨越了國界與心理的距離。楓溪瓷塑的古今故事、燒制秘訣與創新表達,成了這場意外邂逅最動人的旋律。
從五分鐘變成近三小時的陶瓷對話。送別時,藤子握著吳志榮的手感慨:“中國陶瓷讓我欣喜,您的創作則直抵心靈,令人動容。”
采訪的最后,吳志榮駐足《中華戰舞》前良久。七尊瓷塑舞者的身影在光線的照耀下,映出來時路——那個坐八小時硬座赴廣州、豪擲半年積蓄換回《世界雕塑全集》的十九歲少年,正穿越時光與此刻的他相視而笑。
潮州大地上,從時光深處緩緩走來的楓溪瓷塑,正綻放新生。
吳志榮作品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宗楷
編輯|翁純
審核|梁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