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手偶得,點草成金
——賞潮州麥稈畫《梅蘭菊竹》
□ 吳毅然
潮州麥稈畫是潮州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之一,因其制作材料是麥稈而得名。它洋溢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創(chuàng)作者利用麥稈光潔透亮的表皮,經(jīng)精心設(shè)計,點草成金,化腐朽為神奇而成為高雅之作。其藝術(shù)特點既有潮州刺繡的纖細,又有中國畫的意境,還有水彩畫的清麗,油畫的渾厚,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享有“南國藝苑奇葩”的美譽。2009年10月,潮州麥稈畫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我向來看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自然而然對潮州麥稈畫情有獨鐘,因為我相信“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世界”。

有一天,一位潮州麥稈畫大師來電告訴我,他創(chuàng)作的潮州麥稈畫《梅蘭菊竹》被廣東省工藝精品館收藏,想邀請我前去觀賞,我毫不猶豫,欣然前往。
下午三時,我依約到達潮州麥稈研究館,大師早已在會客廳等候了,茶過三巡,我迫不及待地提議觀賞潮州麥稈畫《梅蘭菊竹》,大師就帶我來到麥稈畫展廳,只見這套作品共4件:《梅梢聲聲喜》《夏到香悠悠》《秋色耀金華》《新篁節(jié)節(jié)高》,每幅作品都呈斗方狀,尺寸65cm×65cm。整套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古樸典雅,清新脫俗,韻味深長。
我們知道, 梅蘭菊竹的品質(zhì)分別是:傲、幽、淡、堅。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態(tài)。因而被人們譽為“花中四君子”。梅蘭菊竹成為中國人借物抒懷,托物言志的精神象征物,文人墨客歌詠它,平民百姓喜歡它,因此梅蘭菊竹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張獨特名片。
我問大師,為什么要用麥稈畫來表現(xiàn)梅蘭菊竹這個題材,他告訴我:“梅蘭菊竹是一個傳統(tǒng)題材,而潮州麥稈畫是一種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我想借助它來使這個傳統(tǒng)題材變得更有傳統(tǒng)文化的含金量。”
經(jīng)大師這么一說,我更加饒有興致地觀賞這套作品來。只見《梅梢聲聲喜》一圖,作者運用S型構(gòu)圖,由左向右挺出梅干,為了突出梅干的傲岸奇屈,借助烙印藝術(shù)手法,烙出赤褐色,增強梅干的骨感效果。接著,利用白色的通草片作為花瓣,疏密有致地點綴在梅枝上,或綻放,或含苞。最后,安排一只麻雀由右向左翩翩飛來,前傾的爪子似要抓住枝干,意要停歇其間,真的是妙趣橫生。《夏到香悠悠》刻畫的是蘭花,作者借鑒國畫的技法,一筆長,二筆短,三筆破鳳眼。從而靈動飄逸地刻畫了蘭花的葉片。為了突出蘭花的幽香,作者特別用上了染色的麥稈,至于其它的蘭葉和巖石,則采用麥稈本色,呈現(xiàn)色彩對比,從而產(chǎn)生出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另外,在蘭花的左側(cè)則安排三只蝴蝶,兩只在上方,一只在下方,上下呼應(yīng),不約而同地飛向盛開的蘭花,動靜結(jié)合,強化主體。《秋色耀金華》刻畫的是秋天里的菊花。作者直接采用麥稈本色,剪貼出幾塊玲瓏的石頭,然后從中旁逸出幾支菊花枝條,疏疏朗朗的枝莖,別有韻致的葉子,來襯托幾朵盛開的菊花,于花心處染上淡黃色,野逸淡雅的風格呼之欲出。《新篁節(jié)節(jié)高》則著重運用高浮雕半立體的制作工藝,使竹桿以三維立體效果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個字型的竹葉的疊加,讓人聯(lián)想到竹林的茂盛。右下方兩個春筍雖然只露出幾寸長,但其挺拔的勁兒卻一目了然。為了活躍畫面的氣氛,增添趣味,作者于旁逸斜出的竹枝上,讓一只麻雀收攏羽翼,停歇其上,另一只在下方展翼仰視,相映成趣。對麻雀的翎羽,蝴蝶的翅膀,作者則運用精細的切絲工藝,做到刀法如筆法,刀法似針法,使其剪貼的對象栩栩如生。
大師告訴我:“麥稈畫技藝是一門精細的工藝,制作工序十分繁瑣,共有二十多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需要創(chuàng)作者靜心、耐心、恒心。譬如這套《梅蘭菊竹》中的每一只蝴蝶就需要切絲兩千多刀,最后才拼接而成的,耗時耗工。”
我佩服大師對非遺的堅守,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精益求精;嘆服他遷想妙得,點草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真心期待潮州的其它非遺,如潮繡、潮瓷、潮劇等能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讓潮州非遺“潮起來”。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