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饒平縣所城鎮所城社區,有這樣一個家庭:丈夫陳煥群是扎根鄉村的小學教師,同時擔任大城所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妻子陳燕華勤勞質樸,是促進會的骨干志愿者;兒子陳鴻凱心系家鄉,帶動大學生返鄉投身公益。他們秉持“守護文化根脈,傳遞人間溫情”的家訓,父母示范,子女傳承,并與社群進行聯動,累計開展志愿服務超1.6萬小時,帶動2000余人參與公益,獲評“潮州好人”及市縣“最美家庭”。

陳煥群一家。 受訪者供
倡議成立志愿團體
守護家鄉文化根脈
饒平縣的大城所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是明清海防軍事重地,同時也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過去,這座古城常常遭遇人為或自然損傷。“我小時候常常看見古城墻的部分磚石被拆去砌房。”陳煥群為此深感痛心,漸漸地,守護文化根脈的種子在他心中扎根。2018年,趁學校開展志愿者注冊活動的契機,他向志同道合者發出倡議:組織志愿團體保護家鄉歷史文化。2019年,饒平縣大城所傳統文化促進會成立。同年的第五屆游旱龍活動上,這支新生的志愿團隊首次亮相活動現場。他們組織超100名志愿者全程參與這項文化活動,志愿者們維持秩序、保障后勤的身影,被媒體稱為“大城所的一抹志愿紅”。
這支志在守護鄉愁的隊伍,在日后的風雨考驗中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與擔當精神。2020年疫情發生后,陳煥群帶領團隊迅速響應。疫情期間,他們一共組織3000余人次投身防疫戰場,募捐超10萬元支持抗疫。在疫情導致饒北柑橘嚴重滯銷時,他們又聯合文明辦發起助農義賣,最終成功售出5萬斤滯銷農產品。
夫妻示范帶動子女傳承
社群聯動點亮萬家溫情
陳煥群的妻子陳燕華是團隊公認的“后勤基石”,她發起的“愛心一杯水”行動成為溫暖品牌。每年5月20日至9月20日,用大水桶煮制涼茶,全天向群眾開放服務。每當促進會舉辦大型活動,她便組織人手,將“愛心一杯水”的小攤子搬到活動現場,為參與者送上暖心的服務。四年來,“愛心一杯水”行動已累計服務戶外工作者12萬人次。
這份堅持如細雨潤物,悄然滋養著下一代,兒子陳鴻凱也加入公益行動。大學寒暑假,從扛起相機記錄公益瞬間到活動策劃者,他積極投身公益活動,帶動返鄉大學生群體創新公益形式。2021年,這群年輕人開展了名為“小小傳承人”的非遺課堂,教孩子們制作古屋紙模、“游旱龍”手工,迄今已培養200余名小傳承人。
以文旅構想筑巢引鳳
搭建青年返鄉橋梁
目睹年輕人因生計外出打工、大城所古城面臨“空心化”危機,陳煥群心想:“若家門口就有就業機會,誰愿背井離鄉?”陳煥群一直在探尋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如今,大城所正在申報國家3A級旅游景區,所城社區正在申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他借機為村民拓展就業途徑:計劃培訓留守婦女擔任導游,既增收又能照顧家庭;開設公益工藝班傳授書法、竹編等技藝,守護文化根脈;依托青少年研學公益活動,組織志愿者講述大城所故事。
從清除古城墻一塊小廣告的執著,到義賣五萬斤柑橘的擔當;從“用大水桶煮”涼茶的堅持,到“家門口做志愿”的傳承——陳煥群家庭用光陰證明,當千家萬戶的點滴善意匯聚,便是喚醒古城新生、助力鄉村振興最深沉的力量。這座見證陳煥群“長大”的明代古城,也正默默見證著一個普通家庭用愛與行動書寫的人生答卷。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燁凰
編輯|蔡楊
審核|梁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