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人生中的兩大重要教育資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語言不僅是溝通的橋梁,更是塑造孩子心靈世界的神奇畫筆。作為家長,該如何運用積極語言來教育孩子呢?
轉變角度,尋找“亮點”
在積極心理學中,使用積極語言就需要父母轉變角度,收起“毒舌模式”,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亮點與優點,挖掘孩子的天賦和興趣點。比如,“你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因為你今天沒有讓媽媽催促就起床啦!”“寶貝真棒,今天又學會一項技能!”家長通過不斷地覺察和轉變,多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
靈活運用積極語言技巧
靈活運用積極語言技巧就需要家長開口說話前“三思”,我們可以運用“三明治式溝通法”。此法將溝通的內容分為三個層次:最上面的面包片(第一句話)代表的是對孩子的認同、肯定、賞識和關愛,是對孩子優點或積極一面的肯定;中間的肉片、奶酪(第二句話),代表的是對孩子的建議、批評或家長自己的不同觀點;最下面的面包片(第三句)代表的是希望、信任、支持、幫助和鼓勵。
讓積極的語言成為一種習慣
日常中,用“你嘗試的樣子真棒”代替指責,用“下次會更好”替代否定,用正向對話浸潤成長,讓孩子在溫暖話語中積蓄自信,親子關系也會更融洽。
溫暖的語言是“情緒的滅火器”。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時,一句責備就像給孩子的情緒按下暫停鍵。“受委屈了,媽媽抱抱你;這次失敗了,不是你沒有努力;做錯事,沒關系,我們一起承擔……”溫柔的理解能讓孩子緊繃的神經瞬間放松。被暴雨打濕的小鳥,只有躲進溫暖的鳥巢,才能重新鼓起飛翔的勇氣。父母的語言里藏著孩子情緒的開關,智慧的話語能把孩子從崩潰邊緣輕輕拉回。
家長不但可以運用溫暖的語言內容,還可以用關愛的語氣、贊許的態度、信任的眼神以及尊重的表情,或是肢體語言的接納和鼓勵,往往非語言文字的運用比語言文字本身更有效。
鼓勵是孩子成長的“隱形翅膀”。“這次數學題又錯了這么多,你到底怎么學的啊?”這樣的指責只會讓孩子垂頭喪氣。但如果換成“你可以再試試看,沒關系,我們都在你身邊;你已經做得很棒了;我們都看見了你的努力……”孩子的眼睛立刻會重新亮起光芒。鼓勵就像陽光,照到孩子努力的細節上,就能讓自信的種子破土而出。聰明的父母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閃光點”,用語言把它們變成照亮前路的星星。
提問是思維大門的“啟動按鈕”。當孩子抱怨“學校的作業太多了”,直接說“大家都一樣,別偷懶”,可能換來的是滿臉不情愿。但換個問法:“你覺得先攻克哪科作業會更輕松?”孩子反而會認真思考。提問就像打開思維大門的鑰匙,比起命令和說教,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能讓他們更主動地解決問題。這就像給孩子一艘小船,教會他掌舵,遠比直接推著船往前走更有意義。
據《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