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瀾:煙火人間 潮州情義
編者按:蔡瀾,1941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廣東潮州,著名作家、美食家、電影監制、主持人,先后出版了200多部各類書籍,與金庸、黃霑、倪匡并稱“香港四大才子”。他擔任過《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是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2025年6月25日,蔡瀾先生在香港安詳離世,享年83歲。連日來,本報記者走訪了三位與蔡瀾先生有著不同交集、在各自領域頗有造詣的潮州人,從兄弟情義、美食結緣和文學交流三個維度,追憶蔡瀾先生的瀟灑人生、家鄉情結以及文化造詣,敬請垂注。
潮州市劇協顧問、舞美設計師洪鐘談與表兄蔡瀾的兄弟情誼:
他是既隨和又瀟灑的人
著名作家、美食家、電影監制、主持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于2025年6月25日與世長辭。作為蔡瀾先生的表弟,潮州市劇協顧問、舞美設計師洪鐘深情追憶與表兄相處的點點滴滴。

蔡瀾(左一)與洪鐘家人團聚。 洪鐘 供
“蔡瀾第一次回來潮州,是1979年年末。”年近八旬的洪鐘,回憶起蔡瀾表兄第一次到訪潮州,情景還歷歷在目。蔡瀾的母親是洪鐘的姑母,這位姑姑雖生活在新加坡,卻始終心系故土。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國內物資匱乏,她每個月都會給娘家寄來白糖、面粉等生活物資。因為常年聯系,洪鐘對這位“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表兄——蔡瀾,也早有耳聞。得知蔡瀾表兄一家到訪,洪鐘赴汕頭迎接。一見面,蔡瀾用純正的潮州話婉拒了他幫忙提行李的想法。“他說,‘免免免,我手有力,腳有力,全身都有力。’”洪鐘說,這份鄉音未改的親切,讓初次見面的拘謹頓時消散。
來到潮州的第二天清晨,蔡瀾便叫醒洪鐘,邀他一起出門,開啟了美食探索之旅。哥倆從“大街頂”(牌坊街北端)一直走到“南門古”(牌坊街南端),幾乎嘗遍了沿途所有攤檔。回到住處后,蔡瀾興致勃勃地要帶父母去嘗他發現的“寶藏店鋪”。“他的胃口真好。”洪鐘笑著回憶,“后來他幾乎每年都帶美食團來潮州,尤其鐘愛方樹光制作的菜肴,總說是‘媽媽的味道’。”
蔡瀾的老家是潮安區金石鎮石門蔡,洪鐘便陪著他尋訪祖籍地。洪鐘曾問他,第一次來到潮州,感覺潮州有什么特別之處?“蔡瀾說,‘這里的可口可樂是白色的,全世界都沒見過。’”洪鐘解釋道,“當時的可樂瓶是玻璃材質。在農村地區,人們把喝完的可樂瓶重新裝了白開水售賣,表兄覺得十分奇特。”這個充滿時代印記的細節,成為蔡瀾眼中“全世界獨一份”的潮州印象。
“我使用的第一臺單反膠片機,是蔡瀾表兄送的。”洪鐘說,“這臺相機是蔡瀾送給我父親的,1978年,我下鄉回城,父親就把它交給了我。”相機配置了一個標準鏡頭、一個廣角鏡頭和一個長焦鏡頭。1979年潮州市潮劇團(縣級市)成立,洪鐘進入劇團工作,這個相機便跟著他和劇團走遍了中國澳門、中國香港,還有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1984年,他們在香港重逢時,蔡瀾又親自帶他添置了外置閃光燈。這臺承載著兄弟情誼的相機,直到2004年才完成使命。
“蔡瀾是個既隨和又瀟灑的人。”這是洪鐘對表兄蔡瀾的評價。洪鐘說,表兄常會跟他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有一次,表兄去外國拍電影,到市場上買肉,卻左顧右盼也沒看到。他詢問店主肉在哪,店主抬手一揮,瞬間蒼蠅騰空而起,原來肉被數不清的蒼蠅所覆蓋。”

“我父親是蔡瀾的二舅,他們感情十分深厚,經常有書信往來。”洪鐘邊說邊拿出一封封泛黃的信箋(見上圖)。每一封信,蔡瀾都用宣紙、毛筆工整書寫,蓋上印章。談論的內容大到美術、文化,小到家庭、生活瑣事,每一封家書,都是蔡瀾對家、對家鄉深深的眷戀。洪鐘捧起書信,每一道折痕里,都浸透著他對這位才情橫溢的表兄的無盡追思。
潮州文藝名家李英群追憶蔡瀾:
他是潮州文化孕育的“至誠”之人
“聞訊頓覺心頭痛,感到這個世界少了一個有趣的人會更寂寞。”近日,“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于6月25日離世的消息傳來,與蔡瀾僅有一面之緣、但熟讀其幾十部作品的潮州文藝名家李英群,用這樣的表述,傾訴著內心的悲痛與不舍。記者采訪了李英群,聽他講述與蔡瀾的故事,追憶這位“渾身浸透著潮州文化元素”的傳奇人物。

蔡瀾(左)與李英群交談甚歡。 洪鐘 供
談及與蔡瀾的初遇,李英群翻開相冊,思緒回到2008年。“那是蔡瀾表弟洪鐘引薦的見面,原本是為了寫一篇關于蔡瀾的文章。雖然已經記不清當時具體的談話內容,但從照片上就能看出我們談笑風生、交談甚歡。”李英群回憶道,“蔡瀾聲名在外,但初次見面,給我感覺如老友相見般熟悉。”令他尤為感動的是互贈文學作品的場景。李英群翻開蔡瀾所贈書的襯頁,念著題字道,“‘李英群前輩,教正。蔡瀾,2008年9月’。他是名人,因我的題字是‘雅正’,蔡瀾就說‘我不雅,不敢用雅正’。一見面,就顯出他的幽默風趣、平易近人。”
在那次見面中,有一件趣事讓李英群印象深刻。當時,李英群向蔡瀾分享了自己在廣州天河城商場一書店購買其作品時,賣書的青年人很自豪地介紹說“蔡瀾是我們廣州人”。蔡瀾聽完大笑,語氣堅定地回應:“我是正宗的潮州人!”
在李英群心目中,蔡瀾是“至誠至孝、特立獨行、縱情任性、幽默風趣、快意人生”的代表。“蔡瀾對家鄉潮州愛得深沉,他渾身上下都浸透著潮州文化元素。”李英群感慨地說,“盡管蔡瀾出生、成長在外,作品也不是專門寫潮州,他也不是在潮州方言區寫作,讀者受眾也不以潮州本地人為主,但他的作品中頻繁出現潮州方言、民俗、美食等潮州元素。如他寫吃芥藍菜猛塞,用到潮州俗語‘擔草入城門’;寫幫父親買豬腸粉(粿條卷)排隊,還用了‘通街亂走’,這個‘通’字就是典型的潮州方言口語……諸如此類,還有很多。”
李英群認為,判斷潮州作家作品“潮州味”濃不濃,關鍵在于文章的“魂”。“潮州的風是柔的,水是慢的,人是平和的,潮州人天生具有幽默感和樂天派特質,這些構成的文學沃土,孕育出幽默、輕松、平和風格的作品,這些特質在蔡瀾文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文章達到了巴金所說的‘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不在乎格式要求和目的性,只關注有趣味性的人、事、物,哪怕是普通市井人物、家常小菜,他都能寫出美感來,還不時穿插潮州閑話,讓人讀起來輕松愉悅、極具趣味性。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可以說是潮州文學界的典型代表,他寫出來的東西比很多潮州本土作家更‘潮州’。”
潮州菜,在蔡瀾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他揮之不去的“美食鄉愁”。“相對于外界給蔡瀾的‘美食家’標簽,他更喜歡稱自己為‘一個喜歡吃的人’。”李英群表示,蔡瀾對潮州菜的熱愛貫穿于散文之中,方言常與菜名、烹飪術語交織出現。但他筆下的潮州菜,多是炒豆芽、炒薄殼、炒麻葉、豬油撈飯等家常菜肴,這些才是他記憶中“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在李英群看來,蔡瀾對潮州文化和潮州菜的推廣,沒有濃墨重彩的描寫和專門宣傳,而是通過文章、社交網絡及節目中自然流露的潮州元素,將對家鄉的愛展現得真摯動人。
“蔡瀾的一生,涉足電影、美食、寫作等多個領域,并取得不凡成就。如今,他雖已離世,但他對潮州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以及其作品中蘊含的潮州文化元素,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李英群感嘆道。
潮州菜代表性傳承人方樹光回憶美食知己蔡瀾:
食在潮州是“享清福”
著名作家、美食家蔡瀾先生溘然長逝,這令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潮州菜烹飪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方樹光深感痛惜。“6月26日下午得知消息,我感到非常遺憾。這對潮州菜、對潮州都是巨大的損失。”方樹光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深情回憶了與這位美食知己的交往點滴,并高度評價了蔡瀾在推廣潮州菜、助推潮州申請“世界美食之都”進程中作出的貢獻。

蔡瀾(右)題詞“勺中乾坤”。 方樹光 供
談及與蔡瀾的緣分,方樹光的記憶回到了2008年。當時蔡瀾正在錄制《蔡瀾嘆名菜》節目,致力于尋找并重現兒時記憶里那些幾近失傳的潮州佳肴。他力邀方樹光赴港參與錄制。“他讓我做了四道菜:油泡魷魚、龍穿虎肚、甜糯米飯、金瓜甜芋泥。”方樹光清晰地記得蔡瀾品嘗后的盛贊,“他嘗了油泡魷魚后,評價它香氣撲鼻、滋味濃郁、口感好、芡汁恰到好處,甚至題詞‘勺中乾坤’。”
這段香港之緣在2009年得以延續。蔡瀾親自組織了一支四十多人的美食團,專程赴潮州尋味。“哪里有名菜,他們就去哪里品嘗。”方樹光回憶道,次年蔡瀾再次來到潮州,行程緊湊而充滿“食趣”:“早上逛景點,中午品嘗潮州特色小食,比如紅桃粿、糯米豬腸、筍粿等,晚餐吃傳統潮州名菜。”
在眾多潮州美食中,“明爐燒響螺”給蔡瀾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也是他帶團必嘗的珍饈。方樹光細致描述了這道菜的精妙之處:“要將獨特的醬汁倒入螺殼內燒制,使得螺肉入味。烹制完成后,敲出螺肉再切成薄片,這正體現了潮州菜追求原汁原味的精髓。” 對于這道菜的美味,蔡瀾曾用親切的潮州鄉音來表達,“他說好吃到找不到詞語形容,用潮州話來說,就是‘好吃到咂舌’!”
方樹光認為,多次深入潮州本土品嘗地道佳肴的經歷,讓蔡瀾對潮州菜的本質有了更深的體悟。“你看潮州菜的精細,細到把食材一點一點分開。”而最令方樹光銘記的,是蔡瀾對在潮州品嘗潮州菜的整體感受所下的定義,“蔡瀾先生說,帶美食團來品嘗潮州菜,是在‘享清福’。他用‘清淡是味,清香是福’來概括,道出了潮州菜‘清鮮味淡、原汁原味’的靈魂所在。”
在推廣潮州菜方面,他認為蔡瀾功不可沒。他說,蔡瀾對家鄉菜情有獨鐘。“潮州菜名揚四海,離不開蔡瀾先生的宣傳推介。每當去到有潮人在的地方,他會專門推介潮州菜,不遺余力地讓更多人感受潮州菜的魅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蔡瀾在潮州申創“世界美食之都”過程中作出了貢獻。“潮州成功入選‘世界美食之都’,他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方樹光認為,蔡瀾在美食領域有深厚研究和廣泛影響力,欣然擔任“申都”顧問。蔡瀾雖然常年遠在他鄉,但他始終心系家鄉,念著家鄉潮州菜的傳承與發展。那份對故土飲食文化的熱愛與自豪,化為一次次身體力行的推廣與支持。
“勺中乾坤”的題詞墨韻,連同那句充滿家鄉情愫的“好吃到咂舌”,都成為這位潮州菜知音留給方樹光的珍貴記憶。方樹光表示,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潮州菜烹飪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將以實際行動傳承和發展潮州菜,讓潮州菜香飄溢遠,這也是對蔡瀾先生的告慰與紀念。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園 陳瑩 丁汝櫻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