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饒平山區的一方講臺上,張麗霞老師28年如一日堅守教育初心,課堂上,用愛心與責任為山區孩子們點亮知識的燈塔;生活中,她與丈夫相濡以沫,用孝老愛親、教子有方的點滴日常,詮釋“家和萬事興”。2024年,張麗霞一家獲評潮州“最美家庭”,成為街坊鄰居心目中家庭的“和諧典范”。
張麗霞家庭。 受訪者 供
“我從小就崇拜老師,他們給孩子們傳授知識,為他們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張麗霞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源于內心深處那份樸素的崇拜。這份憧憬不僅促使她踏上了山區教育的征程,更讓她在扎根家鄉的28年里,始終保持著教育者的初心與熱忱。
早晨的校園里,總能看到張麗霞忙碌的身影。晨檢、備課、授課、批改作業、教學研討……她的時間表精確到分鐘,卻總能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中擠出時間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孩子們基礎不同,學習上的問題也不一樣。為此,她在教學時創新采用分層設計,讓學困生和尖子生都能在課堂上獲得成就感;組織“一對一”“二對一”互助小組,讓優生帶動學困生實現共同進步。
張麗霞是一線教師,更是學生心中無所不能的“班主任媽媽”。這個溫暖的稱呼背后,藏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幾年前,張麗霞班里轉來一個乖巧卻內向的小女孩,總是獨自躲在角落。經多方了解,張麗霞發現,原來是孩子的父母頻繁爭吵,讓她缺乏安全感。于是,張麗霞主動帶著熱情的同學接近小女孩,給她帶早餐、邀她到家里吃飯、課余為她補課談心,還多次上門家訪勸說其父母多為孩子著想。張麗霞的溫柔呵護漸漸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堅冰,小女孩經常對她說:“老師,您身上有一股媽媽的味道。”六年級的一次征文比賽,小女孩以“燭光里的媽媽”為題,深情地稱呼張麗霞為“班主任媽媽”。從此,這個稱呼在一屆屆學生中流傳開來,成為張麗霞教育生涯中最珍貴的勛章。
如果說學校是張麗霞奉獻青春的舞臺,那么家庭則是她踐行孝道、傳承家風的溫馨天地。在這個被鄰里交口稱贊的“和諧典范”家庭里,“孝老愛親”是融入日常的行動。
“儉以養德,勤奮孝親”——張麗霞家客廳墻上掛著的家訓,是全家人共同的價值追求。張麗霞和丈夫詹武斌悉心照料家中長輩,夫妻二人也彼此扶持。為了讓妻子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詹武斌還主動包攬了大部分家務。正是這份堅實的支持,讓她在生活重重壓力下仍能微笑面對。
張麗霞篤信“身教重于言教”。她和丈夫對長輩的孝敬、彼此間的扶持,兒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主動為外婆洗腳、按摩,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兒子在父母無聲的榜樣感召下,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孝”的真諦,學會了責任與關愛。
對教育事業和家庭責任的默默擔當,這樣日復一日的平凡堅守,真實地詮釋了“最美家庭”的內涵。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婕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