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圖書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單位的支持下,相關專家團隊多次赴潮州開元寺調研,制定科學修復方案。
2024年10月28日至11月15日,第十四期全國古籍修復技術與工作管理研修班啟動首輪修復。來自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的20名優秀學員,分組合作,采用傳統手工紙張修補與紙漿補書機修補相結合的方法,科學高效推進整個修復項目,成功修復潮州開元寺藏乾隆版《大藏經》重度破損35冊、瀕危破損1冊。
2025年5月7日,第十五期全國古籍修復技術與工作管理研修班開班,對潮州開元寺藏乾隆版《大藏經》再次進行修復。本期研修班邀請到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杜偉生,以及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導師胡玉清、肖曉梅進行指導,安徽、廣東、上海等13個省(直轄市)的圖書館、高校和博物館等19家單位的30名學員參加研習。這些學員基本都是來自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各地傳習中心且擁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修復師。本報記者多次走進研修班,見證這場跨越時空的“文物救治”。
開元寺修復室內氤氳著莊嚴氣息,陽光透過窗欞,在工作臺上投下細密的光影,研修班的30名學員化身“文物醫生”,圍坐在泛黃的古籍旁,對“傷痕累累”的古籍“望聞問切”,對癥下藥。工作臺上,鑷子、針錐、棕刷、剪刀、毛筆、噴壺等工具整齊排列。修復師們屏氣凝神,重復著拆頁、編號、清潔、揭紙、上機、平整、撤潮、壓平、裁邊、合攏、存檔等十幾道工序。
“在修復的過程中,每一個細枝末節都需要引起重視,精確到一分一毫。這項工作很耗體力,大家一直低著頭,手上小心翼翼,眼睛都看花了。”肖曉梅介紹說,古籍修復遵循“補破不補字、修舊如舊”原則,以最小干預保持原貌,避免影響文物鑒定。修復師需精準比對原頁紙張色澤,選用多種紙張調配成合適紙漿進行修補,確保修補痕跡既牢固美觀,又以免影響書頁的原始信息,不破壞古籍版本鑒定的客觀性。
被蟲蛀得支離破碎的原頁隨處可見,若對每一張都采用手工修復,顯然不切實際。而修復室角落里擺放著的紙漿補書機,成了應對這一難題的關鍵。
學員張珊珊和幾名學員把待修復書葉平鋪在紙漿補書機的水槽里并壓緊上水,注入合理比例的紙漿,再利用負壓技術撤水,使紙漿纖維在破洞處滯留,形成紙張。十幾秒,原本千瘡百孔的書葉瞬間被填補。修復完成后,學員們再將經卷放上晾書架陰干。
“杜老師,這些原頁粘連嚴重,揭開爛得稀碎,得怎么處理?”幾名學員的疑問,打破了修復室的寧靜。
“這次要修復的經卷數量多,修復規模大,且大部分是‘重癥患者’。”杜偉生指著一冊全頁蟲蛀的經卷說道,這是他見過破損最嚴重的古籍之一,前人使用不匹配的皮紙和過度托裱,導致書頁與背紙緊密粘連、大面積蟲蛀,再不修復將消失殆盡。
一冊蟲蛀并板結粘連的經卷的修復工作成了本期研修班的難點內容。“這冊經卷紙張破損嚴重,極難分離,揭紙分葉時稍有不慎,經書會斷裂成更多的碎片,大大增加了分離的難度。”杜偉生坦言,針對這一難題,他們結合去年研修班的經驗,制定了“先粘揭分離再紙漿修補”的方案,并采用紙漿補書機與手工紙漿滴補相結合的修復技術進行修復,減少粘合劑的使用,從源頭有效防范蟲害。肖曉梅說,“要謹慎細致,若紙漿不合適就得重新修補。修復中,尤其要避免文字受損,對于暫時無法還原的部分,需做好標記后分類裝袋。”
在杜偉生和肖曉梅的指導下,學員們干揭、濕揭、粘揭交替使用,將不合適的前人托裱背紙、補紙一一分離。對于危及字跡筆畫安全的破碎部分,只揭部分補紙,或把脫離的帶字跡碎片重新粘貼。他們屏住呼吸,用鑷子或起子輕輕挑起紙角,逐步深入剝離后的原頁,借助已出版《大藏經》書籍進行核對拼接,拼接完成后采用化纖紙在正面托裱固定,再放入紙漿補書機進行修復。機器修補后,學員林鳳小心翼翼將其取出,緩緩揭開化纖紙,再用滴管吸取紙漿在破洞邊緣滴補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