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海牧漁 潮向深藍
饒平縣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藍色引擎”
柘林灣的海面上,漂浮著數口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在碧波粼粼中井然有序;萬佳水產育苗車間里,清澈的池水中魚苗靈動活潑,每條魚的生長數據、遺傳譜系實時可溯;一口口相互連接的“甜甜圈”,與碧海藍天共同構成了一幅動人景致……這是饒平縣推動海洋牧場建設,繪就海洋發展新“藍圖”的生動場景。
重力式深水網箱
近年來,饒平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市委關于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部署要求,依托533平方公里海域資源和136公里海岸線稟賦,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產業升級為抓手、三產融合為突破,積極探索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路子,奮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
靠海而興的饒平,海洋產業鮮活有力。2024年,全縣漁業總產值約59億元(含育苗業產值);花鱸魚種苗培育成效兩次被寫進省政府工作報告。
科技賦能
種業振興“藍色糧倉”
走進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池塘內數百條植入芯片的花鱸親魚正在水域中游弋,每條魚苗中植入的芯片,可追溯家族譜系、評估遺傳性能,為篩選優質親本提供數據支撐,顯著提升后代品質。

萬佳網箱養殖“去木換塑”
此前,花鱸魚苗長期依賴外購,這種困境如何破解?饒平縣投資8000萬元建設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推動萬佳水產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合作,共同組建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研究花鱸育種擴繁,以科技加持,破解“卡脖子”難題?。
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趙超介紹,團隊通過模擬北方秋季環境,創新應用鹽度與光照調控、“水空調”控溫、營養強化等技術,打破花鱸繁殖季節限制,攻克花鱸繁殖季節性難題,成功將產卵期提前1個月,實現廣東省花鱸種苗從完全依賴外省購入到自繁自給的突破。目前,花鱸養殖周期已縮短至8個月至1年,規模化育苗效率大幅提高。
2023年,全省首個花鱸良種場在饒平建成,累計產出8000萬尾優質魚苗,填補了省內空白。
饒平縣憑借毗鄰福建的低溫海水優勢,結合民間育苗經驗,構建起“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在花鱸育苗空檔期,基地創新“一池多收”模式,培育馬面鲀、石斑等魚苗,資源利用率提升50%,年增產值超4000萬元。此外,饒平還計劃引入華瀛公司冷能資源優化育苗環境,進一步壓縮親本產卵周期,增強市場競爭力。
?如何輻射帶動,助力“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以萬佳水產公司為龍頭,饒平縣通過技術培訓、品牌扶持等帶動周邊養殖戶發展,形成“良種場+企業+農戶”的協同網絡,同步建設的產學研中心、水產苗種檢疫中心等平臺,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動能。未來,饒平還將聚焦海水種業關鍵技術研發,深化與科研院所合作,奮力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范區,為“藍色糧倉”提供堅實種源保障。
饒平的花鱸種業振興之路,不僅是科技賦能傳統產業的典范,更成為潮州向海圖強、激活海洋經濟新增長極的生動注腳。從填補空白到引領轉型,這片海域正孕育著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奇跡”。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藍色牧場”
從柘林鎮海綜碼頭出發,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新型環保塑膠網箱整齊排列,海鮸魚在網箱中躍動,一派生機勃勃。這是“中國海鮸之鄉”饒平縣海洋牧場建設的生動畫面,也是當地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有力見證,海鮸養殖規模占國內50%以上。

榮汛新型環保塑膠網箱
傳統網箱“木改塑”是饒平縣海洋牧場建設的重點之一。為此,饒平縣大力推動傳統網箱的“木改塑”升級工作,提升漁業產業的質量與效率,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的蓬勃發展。
新型網箱有哪些優勢?“以前養殖用的傳統網箱為木架結構,依靠泡沫產生浮力,會對海洋造成污染,而新型網箱建造使用的是新型塑膠材料,對海洋污染小。”饒平縣農業農村局漁業管理股股長黃志浩說,除了環保方面的優勢,新型塑膠網箱一格的面積為5米×5米×5米,使用年限達30年,相較傳統木質網箱一格4米×4米×4米的面積及大約20年使用年限,養殖空間更大,壽命也更長,每一格的產量和效益都大幅提高。
為推動“木改塑”工作,饒平縣規劃先行,制訂出臺《饒平縣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實施方案》,科學劃定養殖區域,釋放養殖用海空間約1.37萬公頃。同時,按照“疏近用遠、優近拓遠”原則,制定清理整治行動方案,分期分批對全縣5.9萬格傳統木質漁排進行拆除、改造。
在實施過程中,饒平縣探索出一套“饒平打法”。通過申報專項債資金,采取“政府+國資平臺+企業”模式,實施總投資5億元的海洋牧場現代設施建設項目,示范帶動建成一批新型環保塑膠網箱。對于積極配合清拆工作的養殖企業(戶),饒平縣采取“拆二用一”“拆二租一”等方式,提供免費臨時使用或租賃資格,通過大戶先行、示范引領,推動“木改塑”順利過渡。
饒平縣還引進新型環保塑膠網箱制造企業魚多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落戶,降低生產成本,緩解養殖戶經濟壓力。同時,調整養殖證件有效期限,解決養殖戶后顧之憂,并引導金融機構推出“藍色海洋貸”系列信貸產品,提供金融保障。
立足“近海做減量、深海做增量”思路,饒平縣成功招引5家深海網箱養殖龍頭企業,成立海域使用權證辦理聯審專班,1個月內幫助榮汛、杰訊、立航等養殖龍頭企業辦理720畝海域使用權證,推動總投資4.28億元的重力式深水網箱養殖項目落地。
如今,饒平縣的“藍色牧場”建設成效顯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數據是最好的見證——截至2024年,全縣已清拆傳統木質漁排超2萬格,投放新型環保塑膠網箱超1萬格(含改造)。2022年以來,累計清理海上違規養殖面積8.08萬畝,清理海洋垃圾1.18萬噸。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連續4年達標,2023年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2023年9月以來,已投放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468口,用海面積151公頃,投放各類魚苗420萬尾,預計產值達6.5億元。
三產融合
擦亮“饒字號”水產品牌
饒平海洋資源稟賦,如何把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饒平縣積極探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新路徑,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海潤電商基地預制菜中央廚房制作車間
走進廣東海潤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員工們忙碌地穿梭在流水線之間,熟練地包裝著預制菜產品。這里是潮州預制菜產業的示范企業,也是潮州市中央廚房產業發展聯盟的成員。公司已構建起涵蓋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推出的水產類、畜禽肉類、團膳類等潮式預制菜產品,受到市場青睞。
饒平縣堅持“一產托底、撬動二產、拉動三產”的融合發展模式,加快推進總投資6.5億元的預制菜省級現代產業園和潮州港食品工業標準化廠房建設。同時,大力拓展水產品精深加工,為水產品加工及預制菜企業提供抱團發展的新空間。
目前,全縣共有水產品深加工規上企業11家,2024年水產加工規上總產值達15.94億元。培育了5家預制菜重點企業和6家預制菜原材料生產供應基地,開發出海鮸魚鱗水、海鮸魚扒、海鮸酸菜魚、咸魚粒等網紅“爆品”,有效提升了產品競爭力。以饒平海鮸為原材料的預制菜在2024年首次出口歐洲市場,標志著饒平水產預制菜走向國際舞臺。
在產業發展中,饒平縣推動海大、宇祥、順創、萬佳等龍頭企業充分發揮牽頭帶動作用,成功招引水產品精深加工和預制菜企業落戶,著力打造粵東水產預制菜產業集群,不斷延長食品工業產業鏈。立足產品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跨境電商、電子商務、冷鏈倉儲物流、海鮮批發等服務業。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汛洲島、西澳島等濱海景區,以碧海銀沙的生態風光與獨具韻味的漁島文化,為游客帶來了充滿“詩與遠方”意蘊的假期體驗。“五一”假期期間,全縣濱海旅游累計接待縣外游客和縣內游客25.2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125.21萬元,分別同比增長35.7%、40.69%。
為進一步推動富民增收,饒平縣成功打造西澳島風景區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推進潮州港柘林灣旅游基礎設施、汛洲島力誠博物館景區項目建設步伐。同時,積極謀劃推動七夕井海水溫泉度假區及五星級溫泉酒店、三百門海鮮美食城、柘林灣游艇碼頭等濱海旅游項目進程,著力打造濱海旅游新目的地,探索開發海上游艇游樂、生態觀光等娛樂休閑項目,以不斷豐富濱海旅游業態。
逐夢深藍,向海而興。饒平縣得天獨厚的海岸線為海洋經濟的發展孕育了無限希望。

海水網箱養殖整齊有序
當前,潮州正乘著省委實施“百千萬工程”東風,全面激活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面向未來,饒平將持續深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以科技創新驅動海洋牧場現代化升級,探索“碧海銀灘”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實踐范例,為建設海洋強省貢獻饒平力量。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玫 通訊員 林志鎧 饒宣
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春生 通訊員 饒宣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