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人家縛粽忙
□ 廖本民
眾所周知,端午吃粽子是國人的食俗。而縛粽不僅體現了潮州人在飲食方面的智慧,更凝聚著潮人濃濃的鄉愁。
每逢端午節前夕,妻子就縛起了梔粽、咸香肉粽,真是忙得團團轉。妻子縛的粽好看又好食,鄉里人還請她出謀獻策,幫忙縛粽呀。
山村人家縛梔粽,就是上山砍可食用的“干畝柴”“蒲姜樹”燒成“灰麩”。特選的柴草,曬干當柴火使用,燒好后在爐里把灰燼扒出來,裝進布袋再淋水,濾出來的梔很好看。梔水慢慢滴出,澄清后就可泡糯米。糯米通常要泡一夜之久。第二天一早,到山上采摘竹葉,竹葉清洗后煮一下。好糯米才能做出好粽。用竹葉包裹后煮熟,口感柔軟清香。包好的梔粽放入水中煮,煮的時候必須嚴格控制火候和時間。過去的山里人家,用爐灶大鼎約煮8個小時,煮不夠時間,中間是不熟的,煮不透的粽子是不能吃的,煮透了的粽子軟軟的,而且比較有韌性彈性。梔粽新鮮出爐退涼。剝開竹葉,一個個色澤金黃、光滑柔軟的梔粽,蘸上白糖,讓人垂涎三尺,回味無窮!過去,人們的吃法是蘸白糖,現在,也有人蘸蜂蜜,蘸煉奶加白糖粉。如磨花生米再加些芝麻和糖一起磨成粉末,蘸上粉末,吃起來也非常香。
食梔粽可以清熱瀉火、健脾開胃、解毒涼血;“梔粽”有助消化、預防腸胃疾病。吃梔粽也是農村人的傳統習俗。
而妻子縛的咸香肉粽,是用糯米綠豆淘好后瀝干水分,配以五花肉、蝦仁、香菇、魚露、白糖等拌勻,再過半小時后制作。取2片或3片粽葉接疊成倒三角錐狀,先放上糯米,咸蛋黃,再放入配料,然后再蓋上糯米,包好并用棉線捆扎緊。粽球全部包好后放到蒸鍋里,蒸煮一個小時后,就好食啦。
粽葉飄香,家家戶戶縛粽忙。一粽一葉,包裹的不僅是糯米與餡料,更是歷史的芬芳與文化的綿長,淺嘗一口,便穿越千年。
甜粽子或咸粽子都自有人愛。餡料準備:甜口可選紅豆沙、綠豆、蜜棗;咸口推薦咸蛋黃、腌制五花肉(需提前用醬油、五香粉等腌制4小時以上)。不論甜咸,團圓是最好的餡……
糯米處理:提前浸泡4-6小時(夏季可縮短至2-3小時),吸水后更易煮熟;若制作堿水粽,需加入食用堿(每斤糯米約3-4克)拌勻。粽葉處理:洗凈后焯水煮5-8分鐘,軟化殺菌,剪去硬梗防止破裂。
粽子造型和做法各異,在此且把自己所知與讀者分享一下。
圓錐法(三角粽):取1-2片粽葉疊放,卷成圓錐狀,底部需緊密閉合防漏米。填入1/3糯米,加入餡料后再覆蓋糯米至8分滿,輕壓避免過緊。
信封法(四角粽):粽葉平鋪,折起長邊成信封狀,填入長條形糯米和餡料。將上部粽葉向下折蓋住糯米,兩側葉片向內收緊,尖端向一側折疊,用蘆葦或棉線捆扎定型。
塔形粽:十字交叉粽葉形成窩狀,分層填入糯米,頂部加蓋粽葉后翻折捆扎。煮熟后香氣撲鼻的粽讓人欲食。
牛角粽:圓錐筒旋轉拉長,無米端粽葉內折后向下覆蓋,收口捆緊。糯米粽柔軟與香氣,令人垂涎。
話說煮制:冷水下鍋,大火煮沸后轉小火慢煮約3小時(高壓鍋約1小時多),關火后燜3小時更柔軟。
聽風入夏,粽子飄香。關鍵提示:初次嘗試縛粽可從簡單的三角粽或四角粽開始,注意捆扎時力度適中,避免漏米或過緊影響口感嘍。
煙火撫人心,共享好時光。食一口香粽,品一味人生。山村人家縛粽忙,鄉村生活比蜜甜!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