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改造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近年來,潮安區精準施策打出“組合拳”,積極探索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特色路徑,引導企業大力技改,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現“換道超車”。

在廣東雅誠德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火力全開、高速運轉,注漿、成型、修坯、施釉等工序在生產線上一氣呵成。車間負責人介紹說,這些新設備具備高精度的生產能力和智能化的操作控制系統,能夠實現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和高效運行,顯著減少破損現象。“新設備采用先進的節能技術,能耗比原來降低30%,產品合格率提升15%以上,廢氣處理和廢水回收方面也進行優化,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排放。”該公司生產中心總經理周勛楷說。
廣東翔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引進一批高效低耗、操作簡易的先進設備,以機代人、節人增效,開啟“智造”新時代。“目前陶瓷工廠的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噴釉和搬運上,實現24小時連續生產。”該公司副總經理林毅介紹,傳統石膏模生產效率較低,一組員工每天僅能完成20多件,且需每周修模一次,實際生產天數每月不足20天。相比之下,高壓注漿自動生產線實現24小時連續作業,半小時即可完成一批產品,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陶瓷作為傳統優勢產業,能源需求量較大,但天然氣價格波動大、供應不穩,制約著陶瓷產業的發展。推進陶瓷生產窯爐由燃氣窯改為電熱窯,不僅啟停靈活,還實現夜間無人值守和錯峰用電,其搭載的智能溫控系統能夠精準調控燒制曲線,是生態效益與產業升級的雙贏選擇。目前,潮安區約有14家企業引進新型電窯爐并投入生產。
“公司將傳統燃氣窯爐改造為電熱智能窯爐,并引入智能溫控預警系統,溫度的波動從15℃降至5℃左右。電窯自動化程度高,減少人工干預,提升人均產出率,產品正品率也顯著提升。”廣東派陶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曉燕介紹,天然氣價格逐年攀升,電力供應穩定性及夜間電價優勢顯著,通過電窯替代燃氣窯,實現能耗降低30%左右,年節約成本約70萬元。
從“機器換人”到“數據賦智”,陶瓷產業技改攻堅浪潮迭起。近年來,潮安區多措并舉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工作,目前已有5家陶瓷企業獲得省級專項技術改造資金750萬元,1家陶瓷企業申報工業領域設備更新項目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補貼。
作者|林宗楷 安融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