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實質性器官,承擔代謝、解毒、免疫調節等多種重要的生理功能,堪稱“人體化工廠”和“勞模”。作為我們身體內的“沉默勞模”——肝臟,由于缺乏痛覺神經,肝臟損傷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導致許多患者發現時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科學愛肝護肝需從日常細節入手,結合中醫及現代西醫理念,規避風險,強化預防。

資料圖片
肝臟的五大核心功能
代謝中樞:負責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及能量轉化,維持機體營養平衡。
解毒衛士:分解酒精、藥物、毒素等有害物質,并通過膽汁排出。
合成工廠:制造白蛋白、凝血因子、膽汁等,保障免疫、凝血和消化功能。
儲血倉庫:調節血液循環,在特殊情況下(如大出血)釋放儲備血液。
激素調節:滅活雌激素等激素,維持內分泌平衡。
傷肝的七大“隱形殺手”
病毒侵襲: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可引發慢性肝炎,長期感染可致肝硬化或肝癌。甲肝、戊肝則通過污染食物或水源傳播。
酒精傷害:90%的酒精由肝臟代謝。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酒精性肝病,酒精會直接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癥、脂肪堆積,并可發展為脂肪肝、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飲食不健康:高脂肪、高糖、低纖維的飲食結構容易導致脂肪肝,嚴重者可發展為肝纖維化。
不合理用藥:過量或不當使用藥物會給肝臟增加負擔,損害肝功能,甚至出現藥物性肝損傷。
經常作息不良:熬夜會擾亂生物鐘,使肝臟的自我修復和排毒功能受阻,加劇肝損傷。
缺乏運動:長期久坐或缺乏鍛煉,可導致體內脂肪堆積,加重肝臟負擔,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
情緒壓力:中醫認為“怒傷肝”,長期抑郁或暴怒可致肝氣郁結,損害肝功能。
肝臟疾病的早期信號
黃疸:鞏膜或皮膚發黃、尿黃,常提示膽紅素代謝異常。
肝掌與蜘蛛痣:手掌紅斑,胸前、頸部血管擴張,與雌激素滅活不足相關。
持續疲勞:食欲不振、惡心厭油、不明原因消瘦。
凝血異常:牙齦出血、鼻衄、皮下出血點等。
面部晦暗:肝病面容,毒素沉積導致膚色暗沉。
護肝的五大科學策略
調整生活方式
戒酒限酒:戒酒4-6周可顯著改善肝功能。
規律作息:保證7-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促進肝細胞修復。
情緒管理:通過傾訴、音樂等方式舒緩壓力,避免長期情緒壓抑。
飲食調節
多吃護肝食物:綠葉蔬菜(菠菜、西蘭花)、酸味水果(山楂、石榴)、優質蛋白(魚、豆制品)可疏肝養血。
少吃高脂高糖食物:控制動物內臟、油炸食品攝入,烹飪以蒸煮為主。
避免生食生水:不吃“魚生、生腌”食物,不喝生水,預防甲肝、戊肝。
運動與體重管理
每周3-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30分鐘,可明顯減少體內脂肪堆積,改善代謝。肥胖人群需將BMI控制在24以下,降低脂肪肝風險。
疫苗接種與定期篩查
接種疫苗:乙肝疫苗全程需3針,抗體滴度不足需補接種疫苗。
高危人群監測: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長期飲酒者、有肝病家族史者,需每6個月至少檢查一次,肝功能、B超、甲胎蛋白、肝纖四項或病毒量等。
避免誤區
護肝片、熊膽粉等藥物非萬能:盲目服用保健品無法抵消熬夜、酗酒的傷害,需以病因治療為主。
中醫輔助調理:枸杞菊花茶、銀耳蓮子粥等藥膳可輔助養肝,但需結合現代醫學規范治療。
肝臟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愛肝護肝無捷徑,需從飲食、作息、運動、情緒等多維度綜合管理,并結合疫苗接種和定期體檢,實現“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若出現疑似肝病癥狀,務必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鏈接
疏肝健脾過清明
春風拂面,細雨綿綿,清明節氣悄然而至。清明時節氣溫回暖、雨水增多,自然界呈現“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的特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閆新宇介紹,此時人體肝氣旺盛,易出現肝火偏旺、脾胃虛弱等問題,養生需疏肝健脾、祛濕防病,同時調節情緒,避免“悲春”傷身。
“清明期間,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生冷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負擔。”閆新宇說,可多吃山藥、薏米、茯苓等健脾食材,搭配薺菜、菠菜等春季時令蔬菜,幫助清肝火。
中醫認為“動則生陽”,散步、放風箏等輕度運動可舒展筋骨,促進氣血流通,緩解春季肝氣郁結。此外,推薦練習太極拳或八段錦的“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招式,調和肝脾。
閆新宇介紹,清明祭掃,懷舊悼亡,有利于疏泄情志、消除不良情緒,但需遵循“哀而不傷”的原則,切勿悲傷過度。中醫認為“悲傷肺,怒傷肝”,建議群眾在祭奠后及時調整情緒,通過踏青賞花等戶外活動感受自然生機、沖淡郁結,還可按壓太沖穴,每日揉按3分鐘,有助于疏肝理氣。
“清明期間,過敏與濕氣困脾是常見問題,表現為花粉過敏、濕疹頻發,或出現頭重身困、食欲不振。”閆新宇說,建議室內勤通風除濕,可以艾灸足三里穴增強脾胃運化;也可以用防風、荊芥煮水代茶飲,祛風除濕。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