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激活改革氛圍,鼓勵基層改革探索,廣東省委改革辦組織開展基層典型改革案例征集工作,在經濟、科技創新、農業農村、文化、社會、民生、生態、黨的建設等領域遴選出65個基層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潮州潮安融合“宗祠文化+桑梓文化+家風文化”打造基層治理新樣板榜上有名。
近年來,潮州市潮安區不斷加強基層治理的經驗探索,通過以姓氏宗祠為載體,深挖“老”祠堂“新”內涵,凝聚桑梓情懷、培育文明鄉風,充分發揮“鄉情”在鄉村治理中的特殊作用,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形成基層治理化解糾紛的“潮安模式”,全力打造“潮人之治”創新樣板、潮式治理新“楓”景。
一
搭載體、賦新能,探索宗祠文化發展新方向。
一是打造黨建文化陣地。以黨建為橋梁紐帶,把宗祠作為工作陣地,凝聚起鄉賢會、宗親會、老人組等多方力量,形成“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社會發動、群眾參與”治理體系。分批次修復抗日戰爭革命遺址楓溪鎮李厝村籮鋪公廳,紅色革命遺址鳳塘鎮馮厝村敦仁公祠等宗祠,已成為各鄉鎮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和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文化講堂。二是盤活歷史文化建筑。投入1200萬元專項啟動資金,全面實施“百家修百厝(祠)”行動,以宗祠修繕帶動周邊環境整體提升。廣泛發動社會人士、海外僑親等社會力量捐資捐款,修復祖祠,凝聚鄉愁。已完成彩塘鎮從熙公祠、古巷鎮象埔寨松軒公祠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作。龍湖鎮鸛巢李氏以38座宗祠為紐帶成立鸛巢傳統文化促進會,建立鄉村傳統文化促進會黨支部,陸續籌集資金用于修繕宗祠。楓溪鎮長美鄉重建邱氏家廟,并設立楓溪老年大學分教點,將學堂搬進祠堂。三是巧用宗祠解紛。創新成立以宗祠為陣地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設立矛盾糾紛調解室,活用“潮州茶文化六步調解法”,邀請基層矛盾糾紛當事人到宗祠“茶聊話事”,實現在茶桌上化解矛盾,著力打造潮安特色調解品牌。
二
聚合力、解民情,探索桑梓文化治理新模式。
一是凝聚賢達力量。推廣成立村級鄉賢理事會(決策咨詢委員會),邀請本鄉本土知書達理、才能出眾、辦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參與鄉村治理,厚植桑梓情懷,推進桑梓文化與人民調解等工作相結合,打造共同參與家鄉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平臺。如歸湖鎮金光村傳承先祖“南宋名臣王大寶”的愛國愛民、剛正清廉的遺風遺訓,由宗親代表牽頭組建,集合法律顧問、村干部、志愿者等為骨干的矛盾糾紛調解隊伍,用“真性情”打好“感情牌”。二是凝聚僑親力量。以“僑”架“橋”,鼓勵“僑村”加強與海外僑胞僑親的密切聯系,噓寒問暖互通有無,邀請僑親回國“尋根”“探親”,關心關注家鄉發展建設。浮洋鎮大吳村在僑領吳清亮先生的帶動下,先后接收僑親、企業家捐資捐款超1億元,助力家鄉“百千萬工程”建設,大吳“會客廳”、大吳文化藝術館等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投用,畫出發展家鄉的“同心圓”。三是凝聚新生力量。發動青年俊杰、青年企業家助力支持“百千萬工程”,用好青年志愿者和社工力量,年輕人帶頭開展房前屋后清臟治亂、四旁五邊栽樹植綠,推進“百千萬工程”和美鄉村建設。加強優秀年輕后備干部培養,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推進“年輕人主事、老年人顧問”鄉村治理主力更替,讓“后生仔”成新力量,有效提升村級辦事效率,構建現代化智慧化鄉村治理體系。
三
興文化、育新風,探索家風文化傳承新體系。
一是試點推行“宗祠文化+文明實踐”。把黨的創新理論通過文藝作品、文明實踐等形式融入宗祠文化,將宗祠打造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文明建設傳播陣地,形成文明實踐站點、廉潔文化館等綜合性鄉風文明實踐矩陣,推動傳統宗祠變身“文化宗祠”。二是傳承“孝善文化+家風家訓”。加強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將歷史建筑的楹聯、碑刻、牌匾以及宗祠保存的族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保護,從中挖掘一批寶貴的姓氏家風家訓進行廣泛宣傳應用,通過道德模范、文化名士和退休老師向中小學生實行道德教育,引導鄉村、學校、家庭、單位加強對個人品德、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重視和培養。三是創新“志愿服務+文明鄉風”。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依托宗祠開展理論宣講、政策解讀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使宗祠成為“鄉村大舞臺”。定期設計一批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文化活動,推出文明實踐活動“菜單”,通過群眾“點單”、實踐點“接單”,讓文化“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字 | 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宗楷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