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超
斗轉星移,首次游覽“韓文公祠”,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潮州韓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是國內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唐代文學家韓愈紀念祠宇。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潮州知州王滌重修韓愈廟,請蘇軾撰寫廟碑文。
想當年,那場組織有序、背誦《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的比賽,依然浹髓淪膚。廟碑前,一幫求知欲旺盛、勇于挑戰自我的小青年,一根筋式的、著了魔式的,搖頭晃腦地默記、抑揚頓挫地誦讀:“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故申、呂自岳降,傅說為列星,古今所傳,不可誣也。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
到而今,韓文公祠興建了石牌坊、“天南碑勝”書法長廊、允元亭、侍郎閣、天水園、石雕壁畫通廊、韓愈勤政廉政展覽館、橡木園等景點。成為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AAA級旅游景區。
1991年落成的“天南碑勝”,碑廊長89米,28開間,青瓦屋面,磚石結構,鑲入40多面石碑,鐫刻當今我國著名書法家和政要稱頌韓文公之詩文。
2000年擴建廣場,牌坊兩側各增建二柱,成為八柱七開間。祠內石柱,鐫刻道光年間,潮州知府覺羅祿昌所題楹聯:“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是說韓愈緣何到潮州,使讀書之風氣遍及海濱,潮州城變海濱鄒魯。
漫步韓文公祠庭院,文采斐然的廟碑文,在腦海中縈繞。這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似應對,或再現其歷史背景、社會風俗、藝術傳統等,卻又分明煥發出時代氣息。身臨其境,如同置身音樂廳,欣賞交響樂團現場演奏“國風經典”交響樂曲;觸景生情之感,“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其所以,西安行,大雁塔下,詩歌碑林,細心辨、品。公干南昌,颙《滕王閣序》,潛心吟誦。脫產長沙進修,半年時間里,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數度重游,醉心瞑誦《岳陽樓記》。
以至于,之后,尋來題寫古時四大名樓之詩、詞,反復誦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緣起“韓文公祠”,但凡游覽名樓古祠、亭臺樓閣,我總是不失時機地,見縫插針地,自覺或不自覺地誦記其廟碑文、閣序和樓記,尤其是其中之經典句、段。價值于量的增長,至質的升級。造化自己從無知而增知,做一個略通古詩詞之人。
漸漸體會到,經典古詩、詞文,源遠流長,之傳承其來有自。領會它,不單單局限其本身,往往還取決于理解久遠的、與之相關聯的詩、詞。如唐代杜牧“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湲。”之“潺湲”,源出南北朝時期謝靈運“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亦然于《孟子》。而要想做到使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靈魂等,去貼近古賢哲,虔誠地汲吮其價值指向、禮法范疇,豐厚精神營養,厚植家國情懷等,還需得要了解之創作背景,解讀作者生平、人生,挖掘其獨特審美表達背后更深刻之寓意。
歲月更迭,“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根植于我腦海,潤物無聲地潛入海內外無數游覽祖國名樓古祠、亭臺樓閣者的心田,化作浚發性靈之精神資源,文化自信豐腴、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