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多長壽
曾楚楠
閑翻地方志籍,見乾隆《潮州府志》卷30“人物·耆德”章,因有此題。該志《佘就中》條曰:
佘就中,字侗夫,號玉雲,澄海人。業儒不遇,教授生徒幾七十年,縉紳多出其門。壽登百歲,猶聰明強健,談詩文娓娓不倦。子省年八十,奉匜(按:“匜,讀yí,潮音讀【移】,古代盛器名。”)進膳,鬢皓然。曾元五代(按:曾孫、元孫五代)每問安,不能盡識,頷之而已。
佘先生是純粹的民間學者。因“業儒不遇”(即沒有取得任何功名。轉而“教授生徒幾七十年”,他的學生,多有當大官的。且“壽登百歲,猶明強健”。他的兒子年八十,雖須眉皆白,猶“奉匜進膳”。一家五代,和睦雍熙,每當歡聚之時,可惜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屢逢佘先生講詩文時,“不能盡識,頷(微笑點頭)之而已”。
【劉起振】條又曰:
“劉起振,字穎之,海陽人(按:今潮安區楓溪人)。年八十八中乾隆丙辰(元年,1736),選庶常(清代新進士深造之學館,仿明代庶吉士制而設。每科殿試后,選文行兼優者為翰林院庶吉士,又稱庶常。)予告歸,賜檢討。乾隆辛未(16年,1751)上南巡接駕,賜貂皮、荷包等物,加侍讀銜,時年九十六。又四年而卒……”
劉起振于乾隆元年方中進士(按:乾隆《府志》言“年八十八中乾隆丙辰進士”,實際年齡系八十,《府志》誤載,觀下文“乾隆辛未上南巡接駕……時年九十六”,可知計算有誤,參見下文乾隆御制詩。)但不管是80還是88歲,劉中進士是粵東地區最年長的一位,卻是不爭之事實。何況,16年后聽知皇上南巡,還要到杭州接駕!難怪皇帝要“賜貂皮、荷包等物”(包括御筆贈詩)。而劉起振亦不敢怠慢,光緒《海陽縣志·雜錄》載:“距城南十馀里有田頭鄉,侍讀劉起振故里也。鄉有‘敕書樓’,樓上有匾額宸翰五言詩一章并敘云:‘翰林侍讀劉起振年百有三歲,自粵東來浙迎駕,詩以賜之:臺背聳隆肩,來瞻蹕路邊。成名后梁灝(宋·梁灝,82歲狀元及第。),得壽擬彭篯(民間傳說:高壽者曰“彭祖”,姓彭名篯。)人瑞今猶昔,經傳后繼前。越都無慮遠,應是地行仙。乾隆辛未上巳日御筆。’考起振乾隆元年丙辰登第入詞林,年八十八,至乾隆十六年辛未年百有三歲”(以乾隆御制詩為準,《潮州府志·耆德》謂“時年九十六”,計算訛誤。古人慣例以“虛歲”為年,有時還加“閏歲”【三年一閏月,故每隔36年加一歲】,故“期頤”之年加三歲,剛好103歲。)“敕書樓”御筆用潮州金漆木雕做成亭閣式,俗稱“圣旨亭”(今藏潮州博物館)。另有一事,據《清實錄·高宗實錄》:“‘(乾隆十三年戊辰)四月己巳(1748.5.12)廣東巡撫岳浚奏,在籍翰林院檢討劉起振年百歲,請照例給銀建坊。’得旨……年屆百齡,洵為國家人瑞,除照例給銀建坊外,著加恩給與侍講職銜,再賞給上緞四疋,銀四十兩。”(據陳賢武《潮州牌坊街·木天人瑞坊》,作家出版社,2015.11。)光緒《海陽縣志·坊表》謂:“‘木天(翰林院別稱“木天”、“玉署”)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為一百有三歲、欽賜翰林院侍讀劉起振建。”在坊匾下刻:“乾隆丙辰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戊午(乾隆三年)引見,特賜翰林院檢討加一級,賜貂緞,予告。戊辰百歲,加升翰林院侍講加一級,賜金建坊。”(《海陽縣志·雜錄》說的年齡有誤,應以《高宗實錄》、“坊文說明”為準。牌坊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但十三年已開始籌建了。該坊于1950年拆卸,2009年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石牌巷口南側)。
乾隆《潮州府志·人物·耆德》【張建侯】條又云:
張建侯,海陽江東都人,居家孝友,樂善好施。生于前明崇正(禎)丁丑(十年,1637),至乾隆丙辰(元年,1736),壽登百歲,族里請旌不及待而歿。越二年,其孫文朗間關走京師,丐于禮部,終格成例。時同里進士劉起振年九十成進士、選庶常,為言于同官,咸嘆息。太史長白富察公昌齡贈以詩云:“嶺海爭傳百歲翁,疑參黃石侶崆峒。仙音正擬輝綸閣,云馭何期返碧空。剩有鄉評名未掩,況符國瑞報應隆。寒泉薦處芳徽近,聊托清吟付晚鴻。又:品堪芳表善堪親,德業依依見后人。行篋書多題忍字,門路迥失天民。孫曹雅步披云切,里黨馀光作真。為語同官須記取,采風休負嶺南春。”
張建侯以劉起振為榜樣,年歲亦相差無幾。難得的是其孫文朗“丐于禮部,終格成例”,其中以劉為樣榜“為言于同官,咸嘆息”之。尤為罕見的是:富察公昌齡贈以詩二首,這是見之于文獻的關于“學者多長壽”問題的思考。從詩作的起句和結句可看出思考的結果:“嶺南爭傳百歲翁……聊托清吟付晚鴻。”“為語同官須記取,采風休負嶺頭春。”
又據乾隆《潮州府志·人物》【藍遇奎】條載:
藍遇奎,字聚所,大埔人。性穎敏,讀書過目不忘。年二十五選貢,授滿城縣(按:今河北滿城縣西北)訓導,遷廣寧教諭(按:“廣寧”縣有多處,明嘉靖38年置之廣寧縣指廣東廣寧)。造士必兼文行。諸生空乏者,不惜推解。至若修譯宮、置祭器,悉捐俸為之。尋升益王府教授,予告歸。產業多讓諸弟,告貸者焚其券。壽九十有二。孫明經、入泮者十一人。
大埔系山區縣,亦誕此“讀書過目不忘”者;當訓導、教諭時,“造士必兼文行”;可見雖山區,教育必德行文章并重,故個人私德亦趨完善:“產業多讓諸弟,告貸者焚其券(地契之類)”。怪不得其孫輩多成明經(明清對貢生的別稱)、秀才者十一人。
學者最長壽者當推郭真順。據光緒《海陽縣志·列女》載:
郭氏真順,(海陽)邑龍溪鳳廓鄉人。歸(嫁給)潮陽鄉賢周伯玉(瑤)……氏幼聰慧,父教諭授以書輒不忘。通經學,旁及子、史百家。能為詩,尤長于古。為人有智識、善談論,當世是非得失事,了了胸中,片言決斷,雖老于謀者,無以過也。
郭氏演奏出人生“華彩樂段”是在明初。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派指揮俞良輔前來治潮,征剿諸寨之未服者,大軍將入寨,“郭氏時年六十,作《上俞將軍引》,遮道上之。”詩之末二句謂:“愿續壺民歌太平,磨崖勒盡韓山石。”(按:俞良輔之前嘗治理壺城【今廣西柳州】,詩中有“下車愛民如愛兒”之句。)”俞得詩大喜,一寨得全。氏修辭之力矣……里人高其行,崇祀鄉賢。”郭氏生元皇慶元年壬子(1312),卒明正統元年丙辰(1436),年百二十五,“遺命勿修佛事,勿焚楮(紙錢)。”郭真順真不愧是“通經學,旁及子史百家”之大學者、歷閱人間滄桑的壽星,故能“世事洞明”,視“修佛事,焚楮”為潮諺所謂的“生人死鬼”,作為女性,有此豁達的人生態度,更彌足珍貴。
清·海陽貢生鄭昌時《韓江聞見錄》卷三有【九十四歲十六歲同榜】之記載:“是科(按:‘吾邑陳鳳山雄思先生丙午)雍正四年,1726(發解,年已六十加二矣。’)……榜內有啟祚謝公;九十四歲;彬華劉公,年十六歲。老少懸隔至八十載,恰為同年,洵年齒錄中所未前聞者。”作者無比感嘆,云:“科名遲速,難一概論。唐人云:‘芙蓉種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其如此歟!”
編輯|蔡楊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