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味道,其實是美食和味蕾之間的原味浸染,是味道和色澤的共情與期盼,是遠方與親情的快樂碰撞,熱辣滾燙。
春節期間的饒平北部山區,清晨,風寒露重,路人行色匆匆。茂芝,小食街的石板路上,遠遠走來了一個六十歲左右的男子,挑著擔子,晃晃悠悠。只見他走到街口一家剃頭鋪門口,放下擔子,從籮筐里小心翼翼拿出一塊塊金黃的黃梔豆干,擺攤叫賣。看著眼前還冒著熱氣的黃東西,已經有不少人圍攏過來,“我要六塊”,“我要四塊” ……不一會,一擔黃豆干已經售罄。
春暖花開的季節,水軟,山溫。有一種植物,在饒北山區光照充足、溫暖濕潤的疏林和荒坡上恣意瘋長。5月末的山上,萬綠叢中點點白,花冠白色或乳黃色,芳香,飄逸。花開過后,花骨朵兒探出頭來。花謝后,孕籽懷胎。6至10月果實逐漸膨大,直至成熟。橢圓形的果實穩重,棱角分明。
是家鄉特有的植物——黃梔子。
在六月的田野里,一簇簇緊挨著的淡紫色的黃豆花開過又謝了。地頭壟間,密密麻麻的果實綴滿了枝頭,飽滿下垂的莢果肥大,稍微彎曲,身上布滿褐黃色絨毛。歷經采摘,晾曬,黃豆夾瘦身成功,外皮干燥,輕輕碰觸,崩出許多圓滾滾的小家伙,蹦蹦跳跳,愣頭愣腦。
村口的豆腐坊里,熱氣騰騰,煙火繚繞。作坊師傅選用優質的黃豆,用山泉水浸泡約4小時,期間需清洗2至3次。將浸泡后的黃豆磨成豆漿,不宜磨得太快,以防豆漿變質。使用沸水沖漿,并反復沖漿20至30次,分離植物蛋白,以確保豆干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然后開始過濾豆漿,將分離出的豆漿倒入鍋中,旺火燒開后保持沸騰狀態。在豆漿煮沸后,添加鹽鹵,進行攪拌,約5分鐘后豆漿開始凝固。將凝固后的豆漿分裝到碗中,等待定型后,用木板和加重物按壓豆腐,排出多余的水分,約30分鐘后豆干基本成型。最后將成型后的豆干自然晾干,放置。
制作黃梔豆干的最末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就是要給豆干上色。
所以,黃豆干的黃,不是食用色素的化學物質浸染,它的質地,取決黃梔子這種獨特的野生植物。黃梔子是純天然的食用色素,而且還具有清熱解火的功效。做好的豆干,先放在篩子上。取一把黃梔子,用刀拍扁,泡入山泉水,神奇的一幕出現了,眼前的水霎時黃澄澄的,很好看。把神奇的黃水倒進一口大鍋,架上柴火,猛火燒開黃水,把白嘟嘟的豆干一個個放進去,均勻上身,還可以放點鹽增添咸味。不一會兒,撈起黃燦燦的豆干,如同一塊塊黃金般,惹人注目。
黃梔豆干,表皮韌,內肉嫩軟滑脆,可以蘸醬生吃,輕輕一咬,口感爽滑。可以煎、煮、燜、炸。把黃豆干切成三角形,放鼎內爆香,放韭菜,魚露,翻炒幾下即可裝盤。或和五花肉爆炒出油香,放生蠔蒜苔,炒后一起放入砂鍋燜煮,香氣四溢。或油炸至兩面金黃,蘸蒜泥白醋,香脆爽口,越吃越上癮。客家人過年的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熱鬧的春節,家人團聚,歡聲笑語。大家齊齊夾起黃豆干,寓意黃金萬兩,越吃越富足。
家鄉風味,俱是美食。食物與食物撞擊中迸發的激情,沁潤人們的心境,激發出豪爽與質樸,雖不是名貴的珍饈佳肴,卻是舌尖上的最熟悉的味道,酣暢淋漓。
記得小時候,在全德學校上學,天天經過那家剃頭鋪的門口,每每遇見那個挑著擔子的豆腐佬,看著那新鮮出爐的黃豆干垂涎,口水在嘴角直打轉。若不是學校上課的鈴聲急促響起,怕是會忘了自己是個要上學讀書的孩子。少時不懂人生疾苦,只盼望自己快點長大賺錢,有了錢,想買啥買啥,想吃啥吃啥。
時光流轉,不變的故土情緣,變幻的是人生夢想。生生不息的是對故鄉的思念綿綿不絕。
甲辰年初,發了一個朋友圈,一盤清炒黃豆干竟招來如潮水般的點贊和評論,甚至有鄉黨竟揚言要改簽高鐵票,只想急急歸家,用美食來犒勞自己外出的艱辛。
一塊黃梔豆干里,居然隱藏著無數的鄉愁,還有濃濃的年味。每年的正月十三,茂芝大鬧熱,家家戶戶忙著招待客人,誰家的客人越多,主人家越有面子。人們大擺宴席,大魚大肉,醬香美酒,推杯換盞,吃飽喝足,相約去茂芝文化廣場的安樂宮看熱鬧。威武霸氣的廟堂前,舞龍隊排列有序,十幾條色彩鮮艷的舞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龍頭高昂、俯沖,龍身翻滾、絞纏、穿插、竄躍、勁擺,形變龍不停,龍飛人亦舞。宮燈隊,英歌舞,是年輕人大展身手的地盤,古代裝扮,粉墨登場,精彩紛呈。
人們紛紛涌上街頭,伸手納福祈求平安順遂。
我也早早溜出去,跟著舞龍隊走街串巷。等曲終人散后,回到家中,發現客人走光了,酒席也散了,饑腸轆轆的我看見飯桌上有一盆黃豆干炒青蒜,自顧自舀了一碗稀飯,配幾塊黃豆干,爽口,舒服。摸摸肚子,一臉滿足,然后再次出家門,約上好友,看煙火去。
夜幕降臨,煙花璀璨。星空下的家鄉繁花似錦,歌舞升平。是誰,攜一顆拳拳之心,濃濃鄉音里,來邂逅一場人間煙火,不醉,不歸?
文字 | 詹雪征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