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饒平縣東山鎮湖嶺村,映入眼簾的是美麗圩鎮入口通道,整齊的行道樹點綴著紅燈籠;美麗圩鎮客廳經過悉心打造,展示著東山鎮的特色農旅產品,吸引四方來客;西泉公書院古色古香,傳承著紅色精神,訴說著紅色歷史……
近年來,湖嶺村堅持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總牽引,牢牢把握省級典型村培育契機,緊扣“紅色引領、綠色發展”主題,以“紅色+”為引擎,持續擦亮紅色品牌,加快建設有景觀、有鄉愁、有記憶、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和美鄉村,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特色鮮明、可持續發展的富民興村之路。該村先后獲評“潮州市鄉村振興十大示范村”“潮州市美麗庭院示范村”。

美麗圩鎮客廳展示了湖嶺村的特色產品。

紅色文化不僅是湖嶺村的精神財富,更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資源。湖嶺村堅持“紅色融合文旅”發展思路,在“紅色村”建設基礎上,完成西泉公書院的修繕及改陳布展項目。書院內增設了光影投射、實物陳列等,以“聲光電”立體展示的方式,讓市民游客“沉浸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西泉公書院展覽生動講述湖嶺村歷史沿革和革命歷程。
同時,湖嶺村還培養了“紅色解說員”,舉辦“紅色講堂”系列活動,生動講述湖嶺村的歷史沿革和革命歷程,讓更多人了解湖嶺村的紅色文化。
湖嶺村還充分發揮市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家教家風實踐基地的作用,承辦徒步節、“梅花節”文旅月分會場活動。依托西泉公書院、黨建廣場等資源,打造東山鎮美麗圩鎮客廳,并利用閑置校舍配套打造游客服務中心,以此為平臺引客入村,將紅色資源轉化為了經濟優勢,助力典型村建設。

西泉公書院的小公園里,湖水宛如明鏡,倒映著藍天白云。紅色的燈籠,搖曳的綠枝,與白墻黑瓦相映成趣。孩童在小道上奔跑,老者在走廊中下棋,其樂融融,溫馨和諧……“這里原先是一片荒地,大家齊心整治后變成小公園,如今是鄉里鄉親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村民涂細弟說。
黨員干部帶動群眾參與,共同打造好房前屋后微景觀。
湖嶺村黨支部堅持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形成“黨員干部帶頭干、群眾全民齊參與”的良好氛圍。在“黨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下,湖嶺村扎實推進綠化大行動,今年以來,共投入3萬多元植樹155株。村里還建立農村環境管護長效機制,實施分片分段分點分類定人定責的管理方式,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村民們也積極行動起來,主動維護好、打造好房前屋后的微景觀。

湖嶺村堅持以“黨建紅”引領“產業興”,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青梅、茶葉等傳統種植產業向組織化、產業化發展。不斷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建成占地80畝的大棚蔬菜種植產業示范基地,并與華南農業大學開展技術合作,打造全產業鏈運營銷售,形成“大棚蔬菜+糧食”的輪作模式。據統計,大棚蔬菜種植產業每年可解決村內勞力務工40多人,帶動村民增收約90萬元。
到了種植青椒的季節,農民在菜地里搭建大棚。
此外,湖嶺村積極培育鄉土人才,廣泛動員在外村民回鄉創業,通過茶葉加工、電商人才等各類技術培訓,不斷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村里還利用上級扶持資金進行投資,獲取保本投資收益,增強村集體的“造血”能力,以鄉村運營思維拓寬增收路徑。

湖嶺村黨支部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改造提升村黨群服務中心,實現服務大廳落地搬遷。村里還大力推進黨建引領互聯網+村級代辦工作,利用“粵智助”為村民提供養老資格認證、社保繳費、信息查詢等服務。
此外,湖嶺村還舉辦“銀發義剪”志愿服務活動,為村里老人提供“家門口”的剪發服務。并建設長者飯堂,黨員帶頭參與志愿服務,為全村7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營養午餐。
湖嶺村長者飯堂每周為全村7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營養的午餐服務。
對于湖嶺村未來的發展,村黨支部書記涂偉平充滿信心。他表示,湖嶺村將重新流轉村52畝農用地,打造集采摘、游樂、垂釣為一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基地。結合湖嶺村成片種植的青梅林和西泉公書院紅色教育基地,聯動東明村、東山古樹生態園等鎮域旅游資源,打造文農旅結合精品旅游路線,帶動村級文農旅產業發展。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燁凰 丁玫
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園
視頻|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鋼凱 翁小釧
編輯|蔡楊
審核|吳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