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賡續紅色精神,發展生態種植,饒平縣東山鎮湖嶺村,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也是潮州市四個省定“紅色村”之一,以其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描繪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近年來,湖嶺村牢牢把握“百千萬工程”省級典型村培育的機遇,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啟了“紅色+”的發展新模式,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特色鮮明、可持續發展的強村富民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泉公書院內部光影投射、實物陳列等配套設施。
“紅色+文旅”,讓歷史與現代在這里交融。湖嶺村巧妙地將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相結合,開創“紅旅融合”新模式,修繕并改陳布展了西泉公書院——中共饒和埔浮山區委及交通站舊址,通過光影投射、實物陳列等配套設施,“聲光電”立體展示,為游客打造了一場場“沉浸式”的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在這里,每一位游客都能親身感受到湖嶺村的歷史文化沿革和紅色革命歷程,而“紅色解說員”的培養和“紅色講堂”系列活動的舉辦,更是讓紅色故事在這里代代相傳,紅色血脈得以賡續。據統計,今年來,西泉公書院共吸引約60個單位近2000人次前來參與革命傳統教育,成為了紅色教育的重要陣地。此外,湖嶺村還充分發揮市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家教家風實踐基地的作用,積極承辦東山鎮“梅花節”文旅月分會場活動,依托黨建廣場打造東山鎮美麗圩鎮客廳,賦能“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
湖嶺村大棚蔬菜種植產業示范基地。
“紅色+產業”,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湖嶺村堅持“黨建紅”引領“產業興”,積極探索“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嵌入模式,組織村民參加種植技術培訓,推動青梅、茶葉等傳統種植產業向組織化、產業化發展。村民們通過參加培訓,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技能水平,還實現了收入的穩步增長,村集體“造血”能力顯著增強,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4.5萬元。同時,湖嶺村還積極盤活閑置土地,流轉村內52畝土地,建成大棚蔬菜種植產業示范基地,并與華南農業大學開展技術合作,創新“大棚蔬菜+糧食”輪作模式。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村內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帶動了村民增收約90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黨員開展植樹活動。
“紅色+綠美”,讓鄉村環境更加宜居宜業。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湖嶺村廣泛發動黨員群眾參與綠化大行動。黨員們以身作則,帶頭開展植樹活動,為鄉村增添了一抹抹新綠。今年來,村里已發動黨員開展植樹活動45人次,投入3.46萬元植樹155株。此外,湖嶺村還建立了“村支書親抓、分管干部具體抓、‘兩委干部’包片抓、駐村干部協助抓”的農村環境管護長效機制,實施分片分段分點分類定人定責的管理方式。湖嶺村通過線上線下多形式的宣傳發動,做到“黨員干部帶頭干,群眾全民齊參與”,常態化做好村內綠化、公廁以及西泉公書院、“四小園”等節點日常管護工作,村民們逐漸養成了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如今,湖嶺村的房前屋后打造出許多美麗的“微景觀”,整個村莊煥然一新,成為了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典范。
文字|丁玫 翁燁凰 饒宣
圖片|饒宣
編輯|蔡楊
審核|吳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