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耆德中朝久著聲 避秦仗劍隱江城
——辜朝薦和太卿第
□ 陳賢武
辜朝薦(1598-1668),字端敬,號在公,明海陽東莆都(今屬潮安金石鎮(zhèn)辜厝村)人。崇禎元年(1628)進士,二年任桐城(今屬安徽)知縣。六年分校南直隸(今江蘇南京)癸酉科鄉(xiāng)試,龔鼎孳等名士出其門。改安慶(今屬安徽)推官。十二年(1639)由山東道御史任命改戶科左給事中,劾首輔溫體仁暗中結黨營私。有《疏草》四卷。十六年充癸未科會試書三房考官。十七年,奉命以禮科都給事中督催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四省糧餉,聞京城淪陷,崇禎皇帝自縊殉國,號哭回鄉(xiāng),身披黑色衣服,隱居桑浦山玉簡峰,與名士謝儒美、李白仁等賦詩言志,抒發(fā)他們的志向。南明福王時召為兵科左給事中,永歷時授太常寺少卿。永歷十年(1656),與王忠孝等奔赴金門島依鄭鴻逵軍,居浯洲嶼,支持鄭成功抗清斗爭。
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前,以金門、廈門為根據(jù)地,對前往依附的明朝舊臣盧若騰、王忠孝、徐孚遠、辜朝薦等“七公”十分禮待,建儲賢館給予安置,并時常咨詢他們有關軍政大事。辜朝薦等謀劃、支持鄭成功出師臺灣,趕走荷蘭殖民者。永歷朝大學士郭之奇在《為潮郡已恢復陷疏》言:“太常少卿臣辜朝薦,毀家避敵,現(xiàn)依勛臣成功,左右拮據(jù)。資望著于中外,忠憤盈于懷抱,宜敕部會推樞貳(指侍郎)或即實推。”永歷帝派人到臺灣宣旨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辜朝薦得晉副都御史。他長期逗留廈門、金門,直接參與了鄭成功在閩南、粵東沿海的抗清活動。到臺灣是在鄭部占據(jù)的東南沿海地帶淪入清軍之手,于永歷十八年(清康熙三年,1664)才與留居金門的明寧靖王朱術桂避往臺灣,在赤崁城筑室以居,至七十歲在臺病逝。他六十歲壽辰時,同年好友、福建王忠孝有《賀辜老年伯壽詩》二首可見其當年心境:
一
六十年來祇是今,蓬萊幾度不知深。間曾借圃栽黃菊,時復開樽鼓素琴。
簪裾未忘弧矢訂,江湖誰寄蕨薇心。東風那肯催遲暮,攜手西歸懷好音。
二
耆德中朝久著聲,避秦仗劍隱江城。衣冠一室存正朔,薇蕨半筐飽共盟。
老去芳樽應漫減,秋來華發(fā)不妨生。懸知周甲稱觴會,猶是當年捧日情。
鄭成功、鄭經父子是閩南人,對潮州情況不熟,有關潮州的許多軍事行動,辜朝薦出力不少。鄭氏父子還通過他與潮州縉紳的關系做策反和統(tǒng)戰(zhàn)工作。清·全祖望《陳光祿傳》(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記載:“(鄭)成功盛以恢復自任,賓禮明之遺臣,于是海上衣冠云集,然不過待以幕客。其最致敬者:前尚書盧公若騰、侍郎王公忠孝、都御史章(辜)公朝薦、沈公荃(佺)期、郭公貞一、徐公孚遠與公(陳光祿),次之則儀部紀公(許國),不以禮不敢見也。”連橫著《臺灣通史》(1996年商務印書館)在“沈光文傳”稱“同時居臺者,有徐孚遠、王忠孝、辜朝薦、沈佺期等,亦一國之賢者。”并為他們立“諸老列傳”。
辜朝薦定居臺灣后,鄭氏父子已將重點由收復明朝故地轉為經營臺灣,在臺設府立縣,推展?jié)h式農耕,發(fā)展海上貿易,鼓勵移民開墾,推行儒學。在這戰(zhàn)略性轉移中,也是國家文明體系在臺灣的光大和發(fā)展,辜朝薦也作出自己的貢獻。除了支持鄭氏父子屯墾開荒,寓兵于農外,主要貢獻是在文教方面,他協(xié)助鄭經興辦學校,開科取士。又和同時居臺的王忠孝、沈佺期、李茂春等人一起,開始提倡和宣傳傳統(tǒng)文化,將中華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人稱“閩中四隱君子”(清·淝水奈村農夫《野史無文》)。他們以傳統(tǒng)的詩文形式,寫下了臺灣較早的一批文學作品,文學、史學界稱辜朝薦這一批人是“臺灣文化的開拓者”和“早期傳播者”,學者溫丹銘在《明季潮州忠逸傳》(1931年印本)譽之“辜在公遠邁李用”。李用,東莞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東渡日本,講授中國的詩書,日人多被其教化,尊為夫子,是我國最早留名可證的海外華僑教育家。辜朝薦后配祀臺灣延平郡王祠中。傳略入《廣東通志》《潮州府志》《海陽縣志》及《臺灣府志》《泉州府志》《臺灣縣志》《金門志》《廈門志》等。
子辜之潤,清康熙初回故鄉(xiāng),為康熙十一年(1672)歲貢,有父風。之潤子文麟,字其石,號鯤洲,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四十四年知福建安溪縣事,兼署德化,興學育才。五十年(1711)盡瘁于任上。能詩,陳王猷謂其詩有“才高庾信劇清新”。庾信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之潤長女,適清饒平鎮(zhèn)總兵吳啟豐(左都督吳六奇次子),誥封一品夫人。
辜朝薦宅邸——太卿第在潮州有二處,一在潮安金石鎮(zhèn)辜厝村,坐南向北,二進,面闊20米、進深32.4米。抬梁式木構架,隨梁枋及各穿插均有木雕裝飾。府前外埕保存有清代旗桿石座。屬潮安文物保護單位、潮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在市區(qū)太平路辜厝巷20號,巷因宅第而由林厝巷改名,建筑面積3800多平方米,為三進帶后包、呈“孩兒抬轎”格局的宅第。據(jù)陳梅湖《饒平縣志補訂·古跡》記載:“南向,大門榜曰‘太卿第’。入大門有屋一列,北向進二門,三進三庭,進各五楹。后進中堂匾曰‘光裕’。廂房、廊房后及左右有輔室。制頗崇閎。右輔室之外有花園,已廢。今其后嗣居之。”四周分布著7口界井,俗稱“七星伴月”。到民國時已成大雜院。1956年振聲興、蔡源和、金聲興、楊加泰、錦聲興、明聲興5家制鼓店(作坊)組成有職工24人的潮州鼓業(yè)生產社設于此,廠門在石牌巷。后改為潮州制鼓廠、潮州市二輕制鼓工藝廠,曾有職工200余人,“飛鳳”牌潮州大鼓,1981年獲省優(yōu)質產品獎,遠銷閩粵、香港及東南亞;花鈴鼓年產量及銷售量在全國同行業(yè)中名列前茅。后下馬,房產歸還市房管局。已荒廢,頗有宋代蘇舜欽筆下“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淮中晚泊犢頭》)之景致。宅第歷經改造,格局已被改變,大門及首進已不存,中廳和后廳尚在,為后人所居住。中廳是潮州晚明素雅審美之代表作,后廳為明代廳堂標準款圓嘴桐咬月梁分心造柱扇,上懸“光裕堂”及“貢元”(為辜之潤立)匾,壁龕供奉神位。使用覆盆圓珠組合式柱礎,木構為晚明特點的三載五瓜式,瓜柱為素面圓身瓜筒(堵桐),豐滿肥厚,二載和三載的載頭、屐頭為明代流行之海棠頭。檁墊駝峰雕刻云紋飄逸。(落云從《辜朝薦府·潮州古城明構拾遺》,公眾號:云落溪墘)
光緒《海陽縣志·古跡略一》:“辜家園,在城西隅,明太常寺卿辜朝薦別墅。其地環(huán)池紆折,號‘十八曲’,有石巖及曝書亭。址尚存。”清·林大川《韓江記》卷五:“辜家花園,亭臺久廢,池沼猶存,有名無實矣。然自巡道大街(西平路)進巷,至西門大街(西馬路)出巷,轉轉折折,其灣(彎)十八,因名‘十八曲’,人入曲中,不辨方向。昔有對云:‘到此難分南北’,無人能對。一日,有才人進巷,以手指巷而言曰:‘就是這個東西’,人皆叫絕。”今已成民居,僅存“十八曲巷”名留史跡。此外,相傳漁滄巷天主教堂這一帶嘗是辜氏產業(yè),因這里曾有一為清代辜亨濬之妻謝氏建的“清標彤管”坊,一般節(jié)婦坊多建于住宅附近所在地通衢大道或巷道。
因得中進士,名標廣州太平路進士坊、潮城太平路“盛世元凱”坊、老揭陽縣城“龍飛首盛”坊上,今除“盛世元凱”坊有重建外,余均存歷史記載。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吳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