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潮劇的創新
□?陳放
劇目繁多?革新必行
潮劇悠久的歷史和持續不斷的演出實踐及傳承,使其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不完全統計,總數目已達五千個以上,現經常演出的有一千多個。在潮汕地區婦孺皆能誦唱的潮州歌冊《百屏燈》所記敘的100出戲名,不過是其中極小的部分罷了。像大部分古老戲曲劇種一樣,這些劇目,有的源于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有的取材于民間傳說或地方故事,如《陳三五娘》《蘇六娘》《辭郎洲》等;有的根據小說、話劇或歌劇改編,有的是姐妹劇種劇目的移植,只有一小部分是現代戲(包括文明戲),其中不乏主題鮮明,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曲詞優美,上演歷久不衰,深受戲迷喜愛的優秀劇目。
但是,無庸諱言,戲曲的發展受諸多因素制約,諸如本身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局限、無法滿足當代觀眾、特別中足青年觀眾的審美需求,?電影、電視等其他形式的表演藝術的沖擊等等。導致潮劇的演出市場日漸萎縮,群眾戲稱潮劇成了“廣場戲”——即鄉里舉辦民俗活動“鬧熱”的時候延請潮劇團演出。
跟其他兄弟劇種一樣,潮劇劇目也有其固有的一套結構模式,每一出戲的分場形式和內容的起承轉合都遵循同一規律,這既是藝術成熟的標志,但反過來,成熟也束縛了潮劇的進一步發展。因為是“老戲老演老人看”,所以潮劇演出現場往往是種“銀發消費”,大多數年青人對潮劇不“感冒”、不欣賞。
“火燒草堆,事出有因”。單就潮劇的形式而言,未免拖沓冗長,節奏緩慢,受不了“咿咿呀呀一句唱詞拖半天”的慢勁兒。比如《蘆林會》《思凡》《井邊會》等等劇目中的唱段,都是每個亮相至少唱一分鐘的曲。如今,人們更難耐心地欣賞一場兩個小時的戲曲演出。“短平快”的娛樂方式更容易吸引人。現在每年各個劇種涌現出不少大戲,但結果往往只有一個——叫好不叫座。
明珠蒙塵難放亮,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吸引更多人來看戲,讓更多人愛看戲,已經成為現在戲曲傳承的重中之重。因此,一些不影響表現力的藝術形式應當加以刪節和提煉,使之更加簡潔、明快,展現戲曲藝術與時代節拍共頻的魅力。其二,許多傳統劇目所表現形的內容公式化。潮劇中的不少故事情節都落入舊“窠臼”,如:讒臣當道,忠臣遭害;太子落難,西宮亂國……最后是大團圓、“皆大歡喜”結局。
總而言之,潮劇只有在排演的劇目方面從內容到形式更加豐富、多變,才能向人們傳遞時代的思想美感和藝術美感。劇目革新既然勢在必行,如何“新法”?筆者雖然是個門外漢,也無妨芻議一番。
活化創作手段
戲曲要遵循傳統,但不能固步自封,活化創作手段是挺重要的事情。
稍讀過中國戲劇史的讀者都要知道,元曲劇目一般是由四折(即四場)組成的。同樣,傳統潮劇一出戲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場景,時空轉換跨度和速度也都很有限,如此,很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也限制了戲劇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說,清代頤和園里的皇家戲曲劇場為了演出“神仙老虎鬼”的內容尚且有了三層舞臺可供靈活調度,如今的舞臺就更能衍變得更加多彩。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已經非常發達,舞臺的燈光音響甚至各種布景設備都可以隨時轉換各種不同的場景(如《張春郎削發》中,皇冠選民的幾面屏風一拉開開,旋即轉到佛寺內景),制造各種不同的氛圍。可以說,這些進步為加大劇目的時空跨度,加快時空輪轉創造了條件,我們可以更加自由地讓觀眾穿梭于過去與未來,徜徉在本土和外域。這樣,一個劇目的容量將會大大增加,就能更生動的再現生活。讓更多新編劇目成為劇院“看家戲”“吃飯戲”。
潮劇臺詞似乎有一個模式,對白可以用潮汕俗方言,而唱詞大多要用書面語,好像非如此則不雅。其實,雅俗完全取決于劇目表現力的需要,不用拘泥于一種模式。不妨用一個例子來類比一下,閩南方言歌曲要比目前潮汕方言歌曲更加流行,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閩南語歌曲更加通俗,它的歌詞里面用了更多的閩南俗話方言,這樣,方言區域的人聽起來就容易引起共鳴,非方言區域的人也覺得其有地方特色。而潮汕方言歌曲的歌詞則大多是普通話的書面語,聽起來不洋不土,缺乏感召力,結果自然是稍遜一籌。潮劇臺詞能否以此為鏡鑒,運用靈活的創作手段,該俗時俗,應雅時雅,融雅俗于一爐,值得創作人員探討。
有的放矢?擴展題材
戲曲之所以長盛不衰,因其有思有想、有道有德、有血有肉、有真有美、有情有感、有悲有喜、有愛有恨、有滋有味,是一種高級的娛樂。
新中國成立后,潮劇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劇目創作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出現了一些反映代精神的作品。如以地方歷史及英雄人物創作的現代戲《柯山紅日》《不準出生的人》《一袋麥種》《濱海風潮》《萬山紅》《江姐》《澎湃》《七日紅》,古裝戲《馬發守潮州》《辭郎洲》《袁崇煥》《終南魂》《葫蘆廟》《東吳郡主》等,都是潮劇反映時代的很好實踐,而且都取得了成功。但是,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未達到廣大戲迷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潮劇創作對經濟大潮中展現出來的敢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及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現的價值觀、人生觀的變化都涉獵不多,就算新創作的較好的劇目,也還流于表面,震撼心靈的精品較少,戲劇市場萎縮就不足為奇了。因此,不斷發掘具有時代氣息的題材,應該成為新時代戲劇創作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
如果說藝術價值是劇目的生命,那么,讓生命得以延續的則是劇目的市場價值。潮劇要占有市場,就要對市場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并明確定位。如按演出目的與功用的有民俗節慶演出、藝術交流演出;按演出地域的有鄉村、城鎮甚至外國;按觀眾則可分為老人與青少年,藍領與白領等等。只有對各種不同類別的對象進行深入調研,掌握其不同的需求和欣賞習慣,才能使劇目的創作更具針對性,更“適銷對路”,從而提高劇目的市場價值。由于欣賞人群存在審美趣味的差異,市場的供求關系就不能“一刀切”,這就需要我們統籌兼顧,選擇最合適的劇目創作和投入。
戲曲,有人看才能活下去。一出戲,從籌備,到排練,到演出,每一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時代大潮中,如何,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讓古調新聲,五洲傳唱,顯然是當代潮劇從業者責無旁貸的擔當。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