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見鱷渡見秋風
□?李英群
定居古城,家在北門城腳,閑時常去的地方是北堤。
那時我是個文青,正學著寫詩。有道是見景生情,難免胡思亂想,美其名曰“展開想象的翅膀。”
在北堤上散步,到了那兩株巨大的木棉樹下,常常就坐下來,看江景、吹江風。想著這個位置,應該就是鱷渡的碼頭所在。眼前就是潮州舊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了。
如今,不見鱷渡見秋風。
所謂景,是用來觀賞的。景觀景觀,景是訴諸視覺的。而風,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居然把它作為一種美景作為潮州名勝,還真是有意思的事情。
潮州八景,除此一景,皆為可見之物:古松與橡木,佛燈與寶塔,春漲與時雨,包括漁筏,都一望盡收,惟獨這秋風作景,它在哪里?
那時,我卻在這舊景面前迷醉了,我認為這是八景中最有詩意、最有韻味的名稱,就像白居易那句“此時無聲勝有聲”一樣:此風無景處處景,妙絕,吾潮真是人杰地靈。
這名稱之妙,堪與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鐘”相媲美,它的景,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鐘聲。
坐在堤沿看江景,不見鱷渡見秋風,此風處處可見,請看鄭蘭枝的詩:
輕舟渺渺逐清風,載向西來復向東。
人立睛波秋水綠,葉飛遠浦晚霞紅。
一溪爽簌韓潮闊,兩岸涼飆鱷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處,于今歌詠在江中。
輕舟是風推動的,江波是風吹皺的,樹葉是風吹飛的。這情景,就像我們看電影,見云在飛、樹在搖、沙在走、葉在飄,觀眾就會知道風很大,那不是風吹在你身上感覺出來的,是你看出來的。
韓江上,鱷渡頭,一年四季皆有風,為何專點秋風?因為在潮州,春風陰濕,夏風烘熱,冬風冰冷,只有秋風最爽最宜人。鄭蘭枝詩中稱之為清風,揚起的是晴波,予滿江碧綠,一溪爽簌。面對此情此景,你也許會聯(lián)想到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情引來詩興。自己不會寫,唐詩中自有可引用的!最先是賈島的:“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而李白的則是“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都是思念傷懷之作。傷秋悲秋,繞不開杜甫,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中學生都會背誦的:“八月秋高風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破了,他想到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實在怪不得秋風,一切的關鍵都在于人。當秋風吹到當代偉大詩人面前,他看到的是“不似春風,勝似春光。”雖說“蕭瑟秋風今又是”,卻已“換了人間”。
細細品味,“鱷渡秋風”這個名稱,包涵著豐富的意蘊,鄭蘭枝的詩已寫得很盡心,也包容不了所有引人想像的各個方面。直到今天我仍然覺得這個名稱簡直就是一首短詩,就像“長河落日圓”“夕陽山外山”“古道西風瘦馬”這些詩句一樣,都是一幅寫意畫,一首朦朧詩,一曲潮州音樂,一種情懷……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