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接上期第三部分:宋元鄒魯
第七單元 南宋潮州知軍州事曾汪拉開廣濟橋建造序幕
韓江(古稱員水、鱷溪),是中國東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廣東省第二大流域。韓江上游由梅江和汀江匯合而成,梅江為主流,發源于廣東省紫金縣七星崠,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廣東省五華、興寧、梅縣、大埔、豐順等市縣,在三河壩與汀江、梅潭河匯合;汀江發源于福建省寧化縣的賴家山,由北向南流經福建省的長汀、武平、上杭、永定等縣和廣東省的大埔縣。梅、汀兩江匯合后稱韓江,由北向南流經廣東省的豐順縣至潮州市進入韓江三角洲河網區,分東、西、北溪流經汕頭市注入南海。以梅江為源頭,干流總長470千米。最早想到在江上建橋周濟民生的是潮州知軍州事曾汪。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曾汪在浩瀚的韓江中游、州城東門,造巨船為浮橋,自此拉開了廣濟橋建造的序幕。八百多年前,在水深流急,600米寬的韓江上造橋,這是一個多么豪邁的壯舉。
梅江源
汀江源
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匯合
從曾汪開始,潮州的先民,在一任任潮州太守的率領下,孜孜矻矻,造橋不止。至宋開禧二年,廣濟橋東西橋二十三座橋墩,始告完成。而中流湍流尤急尤深,沒辦法造墩,只好仍以梭船連接。于是,一座曠世未有、舉世無雙的集梁橋、拱橋、浮橋為一體的橋梁,龍臥虹跨,出現在八百里煙波浩渺的韓江上。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再一次主持了規模空前的疊石重修,竣工后西橋為10墩,東橋為13 墩,中間89米以24只船為浮橋,并在橋上修筑橋樓12座,橋屋126間,統稱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倫增筑一墩,減船六只,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此后歷代均有修筑,但格局基本不變。因為有了交通、貿易的便利,從此,廣濟橋便成了一處熱鬧非凡的橋市。這座橋,是韓江上一座海市蜃樓一樣的畫橋,民謠這樣唱:“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只鉎牛一只溜?!睆V濟橋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A級景區,被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韓江上的廣濟橋
第八單元?一代名宦丁允元治潮功績
丁允元 (公元1142-1214年) ,字叔中,江蘇常州宜興人,1175年登二甲進士,正四品的太常寺卿。1187年,為人生性耿直的丁允元,看到朝廷因大興土木建宮殿和履行和約賠償金蕃的需要,而不顧廣大百姓困苦不堪,強行加征“鹽鐵稅”等,民間怨聲載道,丁允元深痛其事,凜然陳諫,不料觸怒皇帝,被貶潮州,任知州。
丁允元蒞潮后,沒有唉聲嘆氣,而是四處察訪民情,了解潮州社會、歷史、地理環境。潮州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間,經過十多任地方主官,長達近360年的接力修建,堪稱世界建橋史的奇跡。乾道七年(1171) 潮州知州曾汪造舟船創建浮橋,在江心建一石洲以固定浮舟,繼任者常祎、朱江、王正功又在西段續建三個石洲。丁允元到任以后,于1189年決心接續展開修建,在其任上增建了西段四個橋墩,使韓江西岸形成八洲七孔的梁橋,百姓感念其恩,喜稱“丁侯橋”。丁允元一向重視教育,敬重賢能,他認為位于城南的“韓文公廟”低矮破陋,不足以表達百姓對圣賢的崇敬之情,遂將“韓文公廟”遷至橋東筆架山,并以趙德、陳堯配祀,題匾為“忠佑廟”?!爸矣訌R”即是“韓文公祠”。丁允元身為進士,他深諳教育對于潮州發展是何其重要,為了改變當時潮州落后的教育面貌,他創置六齋,資儒興學,撥田租三百六十五石五斗為教育???。丁允元還在韓江北溪涸溪堤附近創建“文祠書院”,為潮州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丁允元任潮州知州五年,期滿后在百姓挽留下攜家眷族人卜籍創居于潮州城東廂仙田鄉。蒞潮為官期間丁允元政績斐然,深得民心,獲得宋、元、明、清歷代士民的崇祀,并配享韓祠。如今,韓文公祠象山南面修建有“允元亭”,丁宦大宗祠、丁允元墓也均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丁氏家族崇文尚德的家風世代相傳,明代中后期丁氏族人在潮州府四進士亭巷創立丁氏考試會館,專供本族學子進府城考試時寄寓備考。據記載,晚清重臣丁日昌當年上潮州府城考秀才時,曾就宿于此。(該會館已于2023年12月重修并開放,成為潮州古城第一座復建成功的考試會館。)
第九單元?畬族源流
畬族是中國南方的世居民族,也是百越民族中的一支,據考古與文獻資料和畬民記憶,早期鳳凰山包括如今韓江、榕江、九龍江、晉江的四江流域。漳州蓮花池山舊石器遺址、晉江深滬灣舊石器遺址時間均為40萬年以上,從時間與生活方式看,此兩處古人處于直立人階段。直到晉代,才有其他族群進入鳳凰山,進行交往交流交融。因此畬族并不是來自北方,而是策源于鳳凰山地區,由此地的直立人進化而來,是鳳凰山的土著居民。今天畬族分布的地區主要在閩東和浙南,但各地的畬族民眾普遍認同祖籍在廣東潮州鳳凰山。早在7世紀初即隋唐之際,畬族就已在閩、粵、贛一帶生息、繁衍。漢文史書通常把唐宋時期在這一帶活動的少數民族泛稱為"蠻僚""峒蠻""峒僚"?!墩闹莞尽匪浱聘咦凇对t陳政鎮故綏安縣地》和陳元光《謝準請表》都提到"蠻僚"。另清嘉慶《云霄廳志》(民國重版)載:"高宗總章二年(669),泉、潮間蠻僚嘯亂。
唐朝前期,國力強盛,對東南沿海的封建統治逐步加強。原住民生存空間遭受擠壓,唐總章二年(669年),雷萬興、藍奉高等領導畬族人民大規模起義,史稱"蠻 僚嘯聚"。八年后,唐儀鳳二年(677年)崖山陳謙連結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率眾攻 陷潮陽(古潮州治所)。正值唐朝興盛時期,遭鎮壓,俘虜以萬計。后藍奉高繼續領導部眾爭取生存空間。景云二年(711年),陳元光征討"叛亂", 廝殺中被藍奉高刃傷,不治身亡。后其部將李伯瑤繼續進剿。開元三年(715年),陳元光之子陳晌率領府兵偷襲九龍江少數民族地區,藍奉高被捕,就義于漳浦,余部放棄家園,遠徙他鄉。陳吊眼等領導的反元斗爭元代畬族分布范圍較唐、宋稍廣,但其主體仍聚居于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 的傳統地域。至元中后期,畬民不堪忍受政府和官吏的盤剝,在陳吊眼、黃華、鐘 明亮等率領下,舉行了多次抗元和反元斗爭。
第十單元?潮州燈謎
潮州燈謎產生于宋代。潮州燈謎燈謎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綜合性藝術,而潮州燈謎結合了當地獨有的特色和地方習俗,自成一派,別具一格。潮州賦體謎、揭陽詩鐘謎與福州雙謎、蘇州新賦謎被譽為"中華謎壇四大特色謎種"。昔時在元宵夜,花燈上會貼上書寫的謎面,任猜射人圍猜。清代陳坤曾有詩"上元燈火六街紅,人影衣香處處同。一笑相逢無別訊,誰家燈虎制來工",詠的就是當日燈謎盛況。原懸掛謎燈,后改為張貼謎箋。體裁除了文字謎、畫謎、印章謎外,還有實物謎。潮州燈謎最大的特色,是保留了宋代臨安"擊鼓司猜"的遺風,用鼓聲來通報猜謎情況。燈謎在潮州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節日喜慶,街頭巷尾,處處燈盞處處歡,鼓聲笑語不斷。
第十一單元?潮州歸元
蒙古軍隊滅亡金朝之后開始了和南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戰爭,蒙古遷都北京建立元朝,之后繼續進攻南宋,于公元1276年2月攻破南宋都城臨安。臨安淪陷后,由于蒙古軍隊大規模屠殺,南宋大量人口南逃,南宋朝廷軍民先后轉戰福建和廣東,景炎元年(1276年),宋帝趙昰逃亡至潮州,大量的福建人向南遷徙涌入潮州境內,尤其是宮庭工匠藝人散落在潮州境內定居。
元兵進逼潮州城,宋將張世杰、馬發、文天祥等和畬家軍相繼抗元。由海陽人陳懿及其弟忠、義、勇、昱合稱的“陳五虎”擁有畬兵七千、戰艦百艘,是當時最富實力的本地豪強。元軍攻取潮州后隨即撤兵,潮州地方事務則交由破城有功的陳五虎兄弟主持,并從張弘范表奏,授陳懿為招討使兼潮州路軍民總管,及授其弟忠、義、勇三人為管軍總管。陳五虎兄弟治潮六、七年間,土豪各據其壘,互相攻掠,生靈涂炭,社會動蕩。陳五虎因“數叛附”,最終不被元朝信任,先后敗亡。
元至元十六年(1279),潮州改稱為潮州路總管府,隸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宣慰使司,仍領轄海陽、潮陽、揭陽3縣。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潮州路領3縣1州。延裕四年(1317),梅州隸屬廣東道,潮州路領海陽、潮陽、揭陽3縣。路治海陽縣。
宋元之交的戰火使州學遭到毀滅性破壞。自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路總管丁聚開始,歷屆總管如王元恭等精心籌劃組織,先后對路廟學進行重建、改建、整修,不少人還捐出俸金,“歷五十余年,而潮之廟學始大備”。潮州由亂轉治,自此一直到至正十年(1350年),約有70年時間,此地戰亂不生,人口增長,經濟得以恢復,文化教育尤有新的發展。
南宋末代皇朝在潮州為中華民族留下寶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加之先期唐宋歷次官員貶潮帶來的文化傳播,使得潮州較好地保留和傳承中國民間傳統工藝美術和優秀傳統文化。
《永樂大典》中收錄之宋元潮州總圖
文天祥以“天地不息”的理念尋求抗元斗爭的愛國力量,他在《過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表明了他誓死明志以及舍生取義浩然正氣的君子人格。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陸秀夫遭陳宜中陷謫,被貶官為民,當時陸秀夫兄陸清夫為潮州鹽場管勾,遂陸秀夫來投兄處,居辟望港口(今澄海)?!冻魏?h志》載陸秀夫:“林泉之下,皇皇國事?!彪m含冤被貶,陸秀夫心中卻也從未停止家國憂思,陸秀夫在潮州期間建學館、設練兵場、招收學生學文習武,一心記掛前線戰事,組建民間抗元隊伍,為日后保家衛國備好武裝力量,他教化民眾,曉以忠義,到南澳等察視掌握地形以備謀事之用,聚集人才、物資以備軍需,他在潮州雖只有一年六個月,卻為潮州人民留下很多精神和物質財富,至今天,澄海仍保留有陸秀夫當年的住地陸厝圍、學士館秀夫路、秀夫亭、書齋巷和紀念陸秀夫祠堂,潮州韓山韓祠左側,原有“陸丞相祠”,鳳凰山上有“試劍石”,饒平旗頭嶺上有“丞相石”,南澳有“宋井”“太子樓”等文物。
張世杰從普通士兵做到將軍、元帥,為大宋征戰六十年,歷經四百余戰而不怠,反映了他一生精忠報國、不屈不撓戰斗到底的英雄本色。
因拼死抵抗元兵、保留民族尊嚴而被稱頌的“宋末三杰”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都非潮州人,但“三杰”的嫡系后代都在潮州,“宋末三杰”文化與潮州文化相融,“三杰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潮州人,“宋末三杰”的詩文、忠孝、正氣等文化是潮州值得自信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潮州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十二單元?潮州從一個邊陲之地逐步發展為“嶺海名邦”“北宋瓷都”
從地理環境上看,潮州看似屬于“省尾”,實是閩粵贛重要交通要道,也因其“省尾”的偏僻和與廣府的阻隔,使得潮州能與接壤的福建在地理與人文上直接往來。宋代,韓江三角洲的開發利用,使本區的生存環境日益改善,吸引了來潮任職官宦落戶和大批閩人直接移居此地。中華主流文化以閩文化為中介,對本地區影響的力度加強。據饒宗頤總纂《潮州志·民族志》統計,宋代移民的家族共有41個,大多來自閩地,間或來自他省,基本上是官宦落籍,這些宦仕世家,又有很多成為本地望族。如陳氏、林氏、黃氏、蔡氏、彭氏、袁氏、鄭氏、蕭氏、方氏、劉氏、張氏、魏氏、丁氏等等。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各個朝代源源不斷的中原移民,使本地區實際上成了一個文化的“聚寶盆”。而由于遷潮士民又樂以正統中華文化傳承者“海濱鄒魯”心態自居,對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因此,在竭盡全力保護祖先的文化、維護自身文化的尊嚴之余,他們還盡可能對土著及海外文明予以吸納,然后緊緊地匯聚著,層層地堆積著,細細地咀嚼著,經過千百年的融合發酵匯成自身血液,形成濃郁醇香的潮州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標志和文化精髓在潮州賡續,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真實寫照。
兩宋時期,中國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南移,南宋遷都臨安,使中國的政治中心于此后百余年間也滯留南方,這無疑又加強和穩固了已成的格局。伴隨族群南遷,移民規模不斷擴大,帶來了文化、習俗、禮制等的傳播,帶來了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方式,拉動了地方經濟的增長,借助著學校教育和科舉,士大夫文化漸成潮州社會文化主流,潮州抓住這個機遇得到快速發展,在官員、士紳和普通百姓共同的努力下,潮州成為一座頗有規模的美麗城市,被譽為“嶺海名邦”。陶瓷業也開始崛起,海上航運和商貿活動的活躍使得潮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北宋以陶瓷業為代表的手工業盛極一時,遠銷各地,潮州成為“北宋瓷都”。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贊嘆潮州:“開封疆雖隸于炎方,文物不殊于上國”;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巡督潮州后,在《揭陽道中》寫道:“地平如掌樹成行,野有郵亭浦有梁。舊日潮州底處去,如今風物冠南方。”牌坊街上,一座座牌坊次第鋪開,銘記著潮州歷史上的先賢與英杰,彰顯著中華民族忠孝友親的價值取向。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彼未洕幕l達,市民生活豐富多彩,在中國古代史上繪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十三單元?潮州躋身于全省文教事業前列
歷任蒞潮官員致力辦好府縣儒學,發展書院和社學、義塾,使潮州的文教躋身于全省前列,儒學不斷發展。潮州在唐代進士只有3位,元代4位。到了宋代,蒞潮官員秉承韓愈善政,致力辦好府縣儒學,發展書院和社學、義塾,使潮州“庠序大興,教養日盛”“第進士者袞袞相望”,潮州文教一直居全省前列。潮州應舉的人數從紹興二十年(1150)不到2000人,至南宋后期已超過萬人,潮州其時在籍人口為10余萬戶,平均每10戶就有1人參加考試。宋代,潮州一共有140人登進士第(其中正奏進士95名、特奏進士45名),僅次于廣州,比第三名韶州多了近一半,為全國進士及第較多的州府之一。《永樂大典》卷5343《潮州府一·風俗形勝》記載,(宋)孝宗嘗問(王)大寶:“潮風俗如何?”大寶對曰:“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span>
王大寶,海陽縣湯頭村人(今潮州市潮安區歸湖鎮),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進士 ,廷試第二,成為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官至禮部尚書。辭世后歸葬歸湖神前山“沉江月”地。
(下期,第四部分:明清鼎盛,待續)
?
作者|黃慶明
編輯|郭洵汐
審核|吳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