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潮州歷史文化(2)
        發布日期 : 2024-08-29 21:52:45 文章來源 : 潮湃 潮州日報客戶端

        上期內容:第一部分:何以潮州


        本期內容:第二部分:唐賢刺潮


        第一單元?中國現存四大開元寺之潮州開元

        潮州開元寺,前身為“荔峰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全國挑選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開元”名之,潮州開元寺便是其一。潮州開元寺內建筑有四進,分別為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中軸為照壁、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玉佛樓;東側為客堂、地藏閣、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側為方丈室、觀音閣、慧業堂、僧舍、諸天閣,形成龐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天王殿”面寬11開間(50.97米),進深4開間(15.84米),為國內現存傳統木構建筑之最。大雄寶殿四周是石欄,有78塊唐宋石刻樹立在周圍,石碑上刻有佛教故事、奇獸珍禽、蓮花瑞草等圖案形象,當中的“法輪常轉,佛日增輝、皇風永扇,帝道遐昌”石刻題詞,是研究唐宋石刻畫像的珍貴文物。潮州開元寺是“粵東第一古剎”和嶺東佛學院所在地,也是中國現存四大開元古寺之一,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潮州開元寺經歷代修建,傳承了宋、元、明、清的建筑風格和藝術特色。2001年6月25日,潮州開元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cfc10ea36c00f095ee47938ea33003bd.png

        ff04279fe53a1c0b99a07da544c1903c.png

        ae8bd0f1099f19d8512153b504908f66.png

        d01b40e4f9fe375c5ad5763986072f1f.jpg

        21ab975ad629c515ed4c21f1dd996072.png

        大雄寶殿前立唐代石經幢一對,開元寺始建時所造,已歷一千二百多年,上刻《準提咒》和《尊勝咒》經文。

        158cfceb7654bc92d385b03ea099fc3d.png

        宋代阿育王石塔

        27c184ba7341e21cda9a31c557300725.jpg

        f12d6180ea79bd7ca922d6fd42797cc7.png

        ffffe1c426000fd1165abff925a2c930.jpg

        62ad58171a4d10f036035c38e71cf449.png

        第二單元?潮州開啟與中原地區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互動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潮州是一獨特的存在,早在唐代時期,潮州就開啟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中華文化進行著強有力的互動。牌坊街“十相留聲”牌坊記載了自公元779年至847年的68年里,唐代4位宰相先后貶到潮州任職。還有權萬紀、張玄素、唐臨、常懷德、韋岳子、洪瑀、陳思挺、李季卿、陸海、李皋(唐太宗李世民五世孫、曹恭王李明的玄孫)、洪圭、劉暹、林葦、李宿、李璿(唐玄宗李隆基第29子)、林景師、韓愈、元敦義、林郇陽、韋楚望、劉仁安、郭江、盧光睦等23位朝廷高官調任或貶任,來到邊陲蠻夷之地的潮州府任刺史,另有宰相鄭馀慶謫任潮州司馬。他們的文化素質高超、管理理念先進、思路視野開闊,且兼具前高官(京官)身份的人脈,帶來了禮教的傳播、文風的倡導,這對改變邊陲地區落后文化起到跨越性的轉變,潮州由此開啟與中原先進文化接軌的時代,為潮州文化發展奠定了根基。

        唐代有四位宰相貶任潮州刺史

        常袞(公元729—783),字夷甫,唐京兆人(今西安),755年乙未科狀元及第(26歲)。在唐代139位狀元中 ,常氏家庭出了兩位 ,另一位是常袞的伯父常無名,712年考中狀元 ,官至禮部員外郎,可見常氏家庭是十分重視儒業的。777年拜相,獨攬朝政,唐德宗即位后,貶為河南少尹,779年貶為潮州刺史(比韓愈早40年到潮州任職),居留潮州僅9個月,作為宰相級的常袞開始在潮州建置州學,用中原儒學教育士子,其為政苛細崇尚節儉,反對腐敗,興學化俗、捐資墾田以供游士,為潮州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正如嘉靖《潮州府志》所記載:“興學教士,潮俗為之丕變。”但論及者少,原因就在于缺少像趙德這樣的得力助手,成效也自然不及韓愈。780年5月,改任福建觀察使,常袞注重教育,增設鄉校,親自講授,閩地文風為之一振,783年死于任上,享年55歲,追贈為尚書左仆射。

        李宗閔(公元783—846),字損之,出身李唐宗室,今甘肅秦安縣人,805年登進士,兩度為相,835年六月貶為明州(今屬浙江)刺史、七月貶處州(今屬浙江)刺史、八月貶潮州司戶參軍(掌管戶籍七品官,比韓愈晚16年到潮州任職),836年四月移衡州(今屬河南)司馬,838年遷杭州刺史,843年為封州刺史,844年復貶漳州長史,流廣東封州,846年八月徙郴州(今屬湖南)司馬,未行卒。李宗閔出身李唐宗室,一生經歷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作為李德裕和牛僧孺為首的“牛李黨爭”重大歷史事件的領導者,成為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嘉靖《廣東通志稿》記載他在潮時,“閉門思過,潮人憐之”。

        楊嗣復(公元783—848),字繼之,唐虢州弘農人(今河南靈寶),805年登進士第,841年3月貶為潮州刺史(比韓愈晚22年到潮州任職),居潮為政7年,勤于政事,很受民眾稱贊,任職期間,還與白居易有詩信往來,互相慰藉,“詩情書意兩殷勤”,歷來被傳為佳話。會昌六年(846)八月,遷江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以吏部尚書召還,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時年六十六歲。贈尚書左仆射,謚孝穆。順治《潮州府志》稱他:會昌初,以宰相貶潮州刺史,不以遷謫介意,勤于吏治,民稱神明云。

        李德裕(公元787—850),字文饒,今河北趙縣人,唐大臣,其父親李吉甫曾任宰相。因反對進士科舉,主張“朝廷顯官須是貴黨子弟”,從而與牛僧儒、李宗閔為首的牛派展開了長達40馀年的“牛李黨爭”,系“牛李黨爭”李黨之魁,與牛黨迭相控制朝政,施政雖各有主張,但亦多意氣之爭,黨爭失利,初貶荊南。833年入朝為相,但因黨爭傾軋,多次被排擠出京,武宗繼位后,840年他再次入朝為相,執政五年。會昌六年(846)三月,宣宗繼位后,李德裕因位高權重,四月罷相,初貶荊南,大中元年(847)十二月,由太子太保、分司東都貶潮州任司馬(沒有實權的五品官,比韓愈晚28年到潮州任職),大中二年(848)正月初與妻兒成行,由洛陽沿水路南下,至五月到達潮州。治潮期間,留心著述,成《窮愁志》三卷。大中二年(848)年九月再貶為崖州司戶,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貶所,終年63歲。李德裕歷仕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逝后被封太尉,贈衛國公,潮州人在府城北門為其與趙鼎立二相祠祭祀。李德裕從小就勤奮好學,卻不喜參加科舉,長大之后,胸懷大志,忠君獻箴、公文圣手、惜才擢賢,他雖然位極人臣,卻從未間斷讀書,他愛好著述,善寫文章,析理透徹,文辭動人,集宰相和重要公文執筆人于一身。李商隱在為《會昌一品制集》作序時將李德裕譽為“成萬古之良相,為一代之高士”。范仲淹則作出如此評價:“李遇武宗,獨立不懼,經制四方,有相之功,雖奸黨營陷,而義不朽矣。”近代梁啟超甚至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并列,稱他是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


        第三單元?愈刺

        在潮州發展史上享譽最高的卻是官位并不高的唐代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其父韓仲卿時任秘書郎,韓愈生而失母,3歲喪父,受兄韓會撫育,后隨韓會貶官到韶州任刺使,兄死后,隨嫂鄭氏北歸河陽,20歲赴長安應進士試,三試不第,792年,25歲四試中進士,803年任監察御史時,曾因上書言事觸怒當權者,被貶為陽山縣令,晚年任吏部侍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瓷塑《韓愈》,潮州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吳志榮 創作

        伴隨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首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我們把時光回流到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釋迦文佛的一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十四日早朝,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褸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拒不怨悔...... ”。

        韓愈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令即日上道。“欲為圣明除弊政”,卻反遭“夕貶潮州路八千”,更何況禍不單行,在被貶途經陜西商縣層峰驛時,年僅12歲的女兒竟慘死道旁。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50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2年后又遭此難,滿心委屈、憤慨、悲傷。潮州治所距離當時的京城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離京城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韓湘跟了上來,韓愈此時,悲歌當哭,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當晚在藍田驛站的旅舍揮筆寫下了這首名詩,此詩沉郁頓挫,蒼涼悲壯,這首詩和《諫迎佛骨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b7f1aec70659109690245c80943cc349.png

        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次被貶是韓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李唐天下八十一州,欲貶韓愈何須偏偏選擇潮州?公元818年潮州刺史李璿(806-818年在任,李璿是唐玄宗李隆基第29子)因“放縱私鹽,耗散公利”年終課稅考核不合格被免職,適逢其時潮州刺史出現空缺,給韓愈謫潮騰出了職位。

        從“九重天”到“路八千”,政治上的沉重打擊、喪女的切膚之痛并沒有使韓愈一蹶不振,更沒有改變他那積極用世的儒家精神,潮州成為韓愈的人生福地和轉運之處,他獲得了潮州人民的支持配合和真摯友情的滋養,使他一到荒遠的嶺南之地潮州就振作起來,驅鱷除害、關心農桑、贖放奴婢、延師興學、薦賢興學等舉措滋潤潮人的民性,化潮州為文化之邦,贏得“江山姓韓”、“千秋之祀”、“于今香火遍瀛洲”,成了潮人崇文重教的百世宗師。

        8ce645da01325bf24ef4f2378242ad71.png

        c1152105726920322498e7c1ec120006.png

        第四單元?韓愈發揚光大華夏文明核心價值觀

        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散文創作方面取得的崇高成就為世人公認,被后世譽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與韓愈同時代的劉禹錫稱他為“文壇盟主”,宋代的蘇軾評價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韓愈和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明確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韓愈一生敏而好學,是一個語言巨匠,創造了“踔厲風發”“業精于勤”等331余個成語,韓愈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兼收并蓄、雷厲風行、力挽狂瀾等。韓愈每次被貶,都沒有怨天尤人,不管位尊位卑,都能做到情系百姓福祉,奮發有為,努力工作,政績斐然,他以剛正清廉的品格、以民為本的精神和作為文化巨人的深邃內涵與崇高形象,深深影響了潮人的思想與潮州文化,在潮州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韓愈一貫以繼承孔、孟的道統自居,以弘儒衛道為己任,力圖通過教育以喚起人們自身之理性來解決紛亂復雜的社會問題,把興學育才作為施政的根本措施。他在《潮州請置鄉校牒》中就曾明白無誤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以德禮為先,而輔之以政刑”。韓愈制訂出“以德禮為先而輔之以政刑”的治潮方針并促使儒學在學校中傳播,在趙德及繼承者的辛勤勞動下,潮州文教才得以持續穩定地發展。韓愈的做法,為后世蒞潮的官員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范,也是他贏得潮人世代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

        25f8fedf8406185b1f63c1792212f98a.png

        高109米的山丘舊名“雙旌山”,為紀念韓愈而易名“韓山”

        韓愈與潮人是相輔相成的:韓愈心系民生為潮州百姓辦好事實事,作出了杰出貢獻;潮人感戴韓愈的恩惠,玉成和造就了韓愈的功業——潮人敢為天下先,最早把韓愈推上神壇韓文公祠,這是華夏文明核心價值觀——感恩的完美體現,這種官民和諧、協力共建共享、共治共榮的人文傳統,在今天更應該發揚光大!

        c40d2af4b4d425510186248048494911.png

        自東漢滅亡,歷經魏晉南北朝至中唐,五六百年間,佛教、道教如日中天,而儒學日趨衰微。無論在社會影響方面還是在理論建樹方面,儒學都不能和佛、道二家尤其是佛家相提并論,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面臨嚴峻的挑戰。到安史之亂爆發,國家的危亡,提醒人們注意到民族文化的衰微,儒學的復興,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韓愈對中國文化發展的突出貢獻,是為面臨社會轉型的華夏文明確立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道統。韓愈的道統思想,順應歷史和時代的要求,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與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韓愈的道統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以治國平天下為目的的心性哲學;二是以維護大一統為目的的政治哲學;三是以弘揚自我、張揚個性、追求自由、追求獨創為特征的藝術主張。

        第五單元?韓愈會大顛佳話

        歷史中潮州刺史韓愈與大顛祖師的會晤圣地——叩齒古寺,位于今潮州市湘橋區城南西平路道后巷,原名大隱庵,后名叩齒庵,創自唐朝,宋哲宗元佑六年(1061年)改稱叩齒寺。韓愈與大顛互相論道,談論十數日,甚為投契,遂結為莫逆之交,在叩齒庵留下“昌黎會大顛”的佳話。

        a51050a96fe62a0ec3f3864b9186748f.png

        潮陽靈山寺的留衣亭,同樣見證了兩人的深厚交情。千余年來,韓愈與大顛這段肝膽相照的情誼傳唱不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潮州人。“韓愈會大顛”給后人留下了儒佛相交的美好故事,詮釋了中華文化相融貫通,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的文化魅力,為我們展現一種積極向上、和諧發展的文化環境。

        2aea8b80c0cc696488e5dbbca0fd9809.png

        大顛禪師(732-824年),俗姓陳,法號寶通,自號大顛和尚,祖籍河南穎川,出生于潮州(潮陽)。據《隆慶潮陽縣志》等地方志書記載,大顛禪師生而靈異,幼年時就超然物外,隱居云林。于潮州邑西幽嶺下創建靈山禪院,門人多達千余人,嗣法弟子有漳州三平等。大顛和尚著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及《金剛經釋義》。大顛禪師是禪宗典籍中常說的“老婆心切”的慈師,他沒有選擇減負前行,而是把眾生的慧命放在了肩上。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詠韓愈的詩:到此虛懷遇大顛,留衣亭可與祠班。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


        第六單元?趙德在潮州興文立教和弘揚韓愈教育思想

        公元778年趙德(號天水先生)登進士,既是潮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進士,也是轟動當時的一件大事。

        從韓愈刺潮之后給朝廷寫的《潮州請置鄉校牒》:“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禮未有不由學校師弟子者此州學廢日久進士明經百十年間不聞有業成貢于王庭試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識鄉飲酒之禮,耳未嘗聞《鹿鳴》之歌。忠孝之行不勸,亦縣之恥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戶萬有馀,豈無庶幾者耶?刺史縣令不躬為之師,里閭后生無所從學。爾趙德秀才:沉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而宗孔氏,可以為師矣。請攝海陽縣尉,為衙推官,專勾當州學,以督生徒,興愷悌之風。刺史出己俸百千,以為舉本,收其贏馀,以給學生廚饌。”可見他對趙德的熟知:“趙德秀才,沉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而宗孔氏,可以為師矣!請攝海陽縣尉,為衙推官,專勾當州學,以督生徒,興愷悌之風……”;韓愈甚至知道趙德登進士后、四十余年來從不參加吏部銓選(朝廷選拔官員)考試的情況:“此州學廢日久,進士明經百十年間不聞有業成貢于王庭、試于有司者”,說的正是當時潮州唯一的進士明經趙德!韓愈將平生得意之作共75篇文章親手贈給趙德作為紀念,而趙德把韓愈的文章編成六卷集《昌黎文錄》并作序刊行之舉措,以及韓愈的《別趙子》詩中,足見韓趙感情之熾交誼之深,確非短時間所能達到。于是,毅然舉薦他為海陽縣尉掌管軍事之外,還請他主持州學,以督學風。


        第七單元?趙德在潮州興文立教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

        ①創辦鄉校,發展教育事業。趙德身為縣尉,主持學政,他十分仔細并充分開發利用這一權力資源,積極興辦學堂,振興州學。潮州“明清十杰”之一的林熙春做了十分中肯的評價:韓愈載道而南,起用趙德為師,是“一時偶合,傾動千載”。

        ②大力推行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古文運動是韓愈與柳宗元等倡導的一場文化運動。作為古文運動的主將,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復興道統,恢復儒家所提倡的政治倫理秩序。韓愈倡導的古文未得到社會普遍認可,甚至好友和上司宰相裴鴉嚴厲批評他“以文為戲”,但僻處邊隅的趙德卻極力贊許并不遺余力地推行。趙德為推行韓之興文主張且為擴大韓之影響不遺余力,開尊韓重教之風氣,功不可沒。

        ③編撰啟蒙讀物《三字經》。趙德編撰了啟蒙讀物《三字經》,以大振潮州文化,促進潮人風化,是輔助韓愈興文立教的重大舉措,趙德編撰的《三字經》使儒家經典學說在潮州得到普及和推廣,并且長傳不衰,對潮州甚至是全國的影響非常深遠。

        ④編撰《昌黎文錄》弘揚韓愈思想。韓愈離任潮州,由于對趙德的充分信任,臨別時把平生所寫75篇文章贈給趙德,趙德得以飽讀韓愈的文章,并收錄了75篇,編成六卷集《昌黎文錄》,這是韓文被編輯成集的第一部,趙德還親自為其撰寫了《昌黎文集序》,在這篇序言中,他稱譽韓愈是“圣人之徒”。《昌黎文錄》的編輯成集,成為潮人學習儒學的教科書,有力地推動潮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些文章是趙德直接承受于韓愈,成為后人編撰韓文公文集和研究韓學的最為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由于《昌黎文錄》沒有刊刻印行,至元、明時期,該書即告失傳。2002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刊印了劉真倫教授從兩宋文獻中勾稽出來的《昌黎文錄輯校》一書,該書以南宋祝充《音注韓文公文集》為底本,又以十二種文本為校本,輯佚了有關《昌黎文錄》的篇目64篇,今天的讀者有幸窺見《昌黎文錄》的基本面貌。

        6899e3a9e99d920b0f2e171cd7425425.jpg

        ⑤趙德積極弘揚韓愈的教育思想。這是趙德對潮州文化、中國文化的又一重要貢獻。趙德登上潮州的歷史舞臺,也說明在唐代中期,潮州的儒學在韓愈影響下,已開始與中原的文化學術同步前進。后代的潮州人,也有感于趙德興學立教、開啟潮州文明的恩德,從宋代到清代,從官學到私學,將趙德神位配祀在韓廟,甚至為他單獨立祠、立天水路紀念。趙德與宋代許申、張夑、劉允、林巽、王大寶、盧桐、吳復古并稱潮州“唐宋八賢”,趙德居首,且是唯一的一名唐代名賢。


        第八單元??“安史之亂”中原士庶避亂南徙潮州

        公元755年(唐天寶十四年),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發動爭奪統治權內戰,史稱“安史之亂”,整個北方陷入連年不休的戰亂中,大量的中原漢族沿著西晉末年漢族人口南遷的路線躲避戰亂求生,北方流民再次大規模南渡,致使北方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結束后,北方陷入長達一百多年的藩鎮割據,戰亂不斷,唐朝末年爆發黃巢起義讓戰亂不斷的北方人口不斷南遷,南遷人口主要從福建沿海遷徙進入潮州境內,少部分從江西進入潮州境內。

        11fb94d5e83ca7a53c75519f079d0f9e.png


        作者|黃慶明

        編輯|蔡楊

        審核|吳燕珊


        ?



        人閱讀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APGF| 国产精品秦先生手机在线| 日韩精品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乱码|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99re在线视频精品| 日韩精品系列产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免费在线观看日韩|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www.国产精品.com| 国产91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91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ww| 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久久久久久影院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 亚洲精品456播放| 综合91在线精品|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精品人在线二线三线区别 | 精品香蕉伊思人在线观看|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亚洲国产91精品无码专区|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成人亚洲专区| 免费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久久精品五福影院1421 |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