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饒平縣傳來了好消息: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成功培育出首批3000萬尾魚苗,填補了廣東省花鱸魚種苗培育的空白。這項成績也被寫入了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
“全國漁業百強縣”饒平擁有長達136公里的海岸線,海水養殖歷史悠久,是廣東省最適合發展海水育苗的海灣之一。去年以來,饒平縣乘“百千萬工程”東風,以科技創新為“藍色引擎”,堅持規劃先行,突出抓好海水育苗、新型網箱養殖、陸基中高密度養殖等工作,走出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新路子。實現花鱸魚苗自培自給正是其中一個實踐。
日前,記者來到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第一育苗車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趙超,正與饒平縣萬佳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詹德強交流探討花鱸的培育經驗。
“此前,由于缺乏關鍵技術,我們的花鱸魚苗都需要向福建、江浙、青島等地區購買。”詹德強介紹,為扭轉這一局面,去年饒平縣主動謀劃建設總投資8000萬元的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項目,試點開展花鱸魚苗育種。此外,還推動萬佳水產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共同組建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研究花鱸育種擴繁。隨著花鱸原種保存、后備親本培育和優質苗種生產等核心技術逐步突破,花鱸種苗“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正在饒平加快構建。
作為池塘健康養殖、養殖模式優化方面的專家,南海水產研究所博士團隊來到饒平后,堅持深入基地和深遠海一線調查研究,及時輸送技術,指導花鱸的育苗工作。
“花鱸繁殖具有明確的季節性,需要低溫的積累,在18℃至20℃之間最為合適。而廣東沿海地區大多要在冬至之后才能達到這一溫度。因此,省內花鱸魚苗最早也要等到來年3月甚至更晚才能進入市場,嚴重缺乏市場競爭力。”趙超坦言,面對這一項技術難題,博士團隊攻堅克難,通過鹽度與光照調節、“水空調”、營養強化等手段,模擬與北方秋季相近的環境,使花鱸魚同步天然生物節律,成功將花鱸魚產卵時間提前1個月,進而實現廣東省花鱸種苗自繁自給。
“現在每條花鱸都有一個芯片。”趙超向記者介紹,每條魚苗的背部都會植入芯片,芯片相當于魚苗的“身份證”,可以記錄花鱸的生長信息,追蹤花鱸的長勢,隨時監測魚苗狀態。還可以追溯其家族譜系,并對遺傳信息的記錄評估,對花鱸魚進行親子鑒定,以便于后續親本產育優質的后代。
小小魚苗培育的背后,不僅依靠先進的科學和技術,饒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提供了重要保障。趙超介紹,饒平比鄰福建,是廣東省內與福建海水水溫最接近的地方,相對低溫有利于花鱸親魚性腺發育成熟。同時,饒平作為“中國海鮸之鄉”,在魚苗培育方面有很好的民間基礎與經驗,有助于花鱸育苗技術日后的推廣、應用示范。當前,花鱸已實現人工規模化育苗,養殖8個月到1年即可達到上市規格,是相對理想的深遠海養殖品種。
目前,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培育好更多優質魚苗做足準備。“依托于饒平縣的優質資源和地理優勢,我縣以爭創廣東首個花鱸省級良種場為目標,大力推進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的建設工作,爭取推進饒平海洋業的高質量發展。”饒平縣農業局漁業管理股長黃志浩介紹,饒平縣積極引進南海水產研究所的博士進駐,與南海水產研究所合作開展花鱸魚苗育種試驗,投資8000萬元打造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目前項目一期占地四十畝建設完畢。
“從去年11月到今年2月,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已成功產苗約3000萬尾。”黃志浩說,接下來饒平縣將爭取三年內完成第二期建設,預計每年可培育優質花鱸魚苗3億尾,年產值超3億元。同時,將以省級花鱸良種場基地為核心,發揮萬佳公司龍頭企業產業鏈補鏈強鏈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強對周邊養殖戶育苗技術支持和打造品牌指導,開展技術培訓等,不斷推進饒平海水魚類種苗培育傳統產業健康發展,為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種苗保障。
作者 | 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丁玫? 實習生 邱煥桐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