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強《名家筆下的潮州》序
□ 林倫倫
我在馬來西亞砂拉越首府古晉市訪問的時候,突然接到鄭振強老師的來電,說是他有一本名叫《名家筆下的潮州》的書要出版,請陳平原教授題簽好書名了。讀了我為李英群老師和邢映純二位的《潮州有座廣濟橋》寫的序,覺得挺好的,就想起來讓我也給他的書寫序。通常來說,與家鄉的方言、文化、教育相關的事情,我能幫忙的就幫忙,加上遠在馬來西亞,長途電話里也不宜多說,就“大頭大頭” 應承了。
書名題簽:陳平原 封面作品:林墉
從國外歸來,就收到鄭老師吩咐人發來的近60篇大作,乍一看,“大頭”變成“頭大”,都是美術、工藝美術評論的內容。不論是書畫,還是民間工藝美術,我都是門外漢。雖然,鄭老師書里寫到的大師們,有一半以上我是“認識”的。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答應過了的事情,“頭大”了也得“頂硬上”。
于是,老老實實先做學生,偷空拜讀鄭老師的大作。還好,其中一些大作,以前是讀過的,似曾相識,如《林墉:獻給潮州繡花娘子的戀歌》 《十八梭船鎖畫橋——吳芳谷筆下的湘子橋昔日風采》《情深意切 塑鑄永恒——莊征老師與陳偉南先生銅像》《一輩子畫一棵樹——杜應強和他的國畫“根深葉茂 韓水長流”》《斯人不再 斯藝永馨——懷念雷鐸老師》《融通中西 揮灑詩意——莊華岳老師與“歡樂頌”》與《俯仰無愧天地 褒貶自有春秋——陳瑪原老師和他的草書藝術》等篇。就因為鄭老師所寫的這些大師,我基本上都知道他們,曾松齡、莊征、雷鐸、李小澄等老師,我在汕頭大學和韓山師范學院工作時還有比較頻繁的交往。為我壯膽的,還有汕大和韓師兩校同事二持兄2013年就發表于《潮州社科》上的大作《創作與藝評 耕耘與守望——略談鄭振強先生藝術人生》,當時我們都在韓師,就閱讀過了,這次又翻出來學習了一遍。陸陸續續讀了一個多月的鄭老師大作之后,終于有膽量下筆寫讀后感了。體會如下:
首先,讀鄭老師的近60篇大作,驚嘆其交游之廣,且“往來無白丁”,基本上都是美術界或工藝美術界的大師,且涉及門類頗多,我粗粗把它們分一下類:書法篆刻類的有賴少其(第1篇,以下只標排序數字)、詹礪群(6)、饒宗頤(12)、陳瑪原(25)、雷鐸(22)、汪德龍(33)等;國畫類的有林墉(2、50、55)、林豐俗(3)錢松喦(4)、王顯詔(8)、吳維科(16)、陳望(17)、杜應強(20)、李開麟(21)、許欽松(29)、王蘭若(34)、蔡瑜(36)、劉啟本(39)、黃展宏(53)、陳駿(54)等;版畫類的有洪風(9)、張望(18)、陳烈彬(19)、唐英偉(24)、曾松齡(41)等;水彩、水粉畫類的有吳芳谷(7)、王肇民(27)、劉培和(30)、羅宗海(35)、莊華岳(33)李小澄(40)、洪玉財(55)、陳少群(56)等;油畫類的有洪世杰(13)、吳藏石(15)、蔚國銀(37)等;雕塑類的有唐大禧(5)、莊征(11)等;素描速寫的有胡浩(14)等。屬于工藝美術類的有瓷畫的任恒泉(43)、潮彩的陳錫藩(44)、潮彩的許木順(45)、嵌瓷的有盧芝高(48);金銀鏨刻的有吳澤長父女(44)、黑宣紙金漆畫的有沈資源(46)和刺繡的康慧芳(51)等。
鄭老師之所以能做到這樣,其原因主要是他業務上的一專多能,他原先主攻黑白版畫,自他的版畫《拾穗》1964年發表于《長江文藝》上之后,他的版畫創作佳作迭出,《青春年華》、《太陽·鴿子·人》等青春活力和精神魅力勃發的大作相繼面世,好評如潮。但他探索的步伐不僅僅停留在版畫上,對國畫等其他書畫藝術和工藝美術都涉獵了。我想,為了寫這些評論,他應該是不但看了很多的作品,還要閱讀很多的理論書籍和文章,才能與大師們切磋交流,探求大師們作品的創作方法、審美追求和心理導向,從而寫出這些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文章。在我與鄭老師屈指可數的幾次交往中,我知道鄭老師并不長于言談,他不是那種說起自己專業的話題便喋喋不休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更是一位謙遜有禮、平易近人的潮州文人。飽學多見而又謙遜有禮,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他在與大師們交往時如魚得水。
當然,另一個方面,除了鄭老師的謙虛好學、愿意轉益多師之外,潮人之間重視鄉誼友情、熱情好客的人文特性也是原因之一,即使是著名的大師,如前后兩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林墉、許欽松都對家鄉的文化藝術事業十分關心,幾乎有求必應。有不少鄉親慕名來穗拜訪,也熱情接待、親切交談,指導其美術創作。遠在國外的潮籍美術家們,潮人的這種人文特性表現得愈加突出。我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訪學的時候,與著名書法家、音樂家楊明先生交往,他對我這個澄海晚輩鄉親倍加關心,把一套三居室的房子無償借給我住了幾個月,為的是彼此有閑時可以滴茶夜話。在美國加州訪學時,我致電在汕頭大學有一面之緣的洪世杰先生,表示想造府拜訪請益的愿望,洪先生一聽,隨即安排接待我,并全家出動。他在家中的走廊里布置了他和女兒的代表作,親自和師母一起為我介紹了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其特點,又專門拿出來工夫茶具和陳年鐵觀音,泡起工夫茶來,我們“有食有诐”,從他的畫作诐到我的《新編潮州音字典》,從外國美女創作談到與中國美女創作的不同審美。楊、洪二位先生比我年長20多30歲,但我一點兒也沒有父輩居高臨下之感,感受到的是他們熱情、親切的鄉誼和友情。我想,鄭老師接觸、采訪的這些美術家們,也都是一樣接待鄭老師的,鄭老師才得以寫出大師們作品的內涵真諦。大家讀一讀本書后面黃少青的《小文章 大精彩——我讀鄭振強先生夜訪林墉的兩篇文章》就知道個中緣由了。
其次,對這些畫家、書法家和工藝美術家的介紹和作品的評論欣賞,無疑是對讀者的一次美術的科普教育。在鄭老師所介紹的這些大師中,當代的、還健在的,讀者可能知道其名頭而不知其藝術成就及其特色。例如饒宗頤、林墉、林豐俗、許欽松、蔡瑜、杜應強、盧芝高、康慧芳等潮人幾乎老少咸知。已經逝世的大師們讀者則未必都知道,如王顯詔、李開麟、詹礪群、陳望、王蘭若、吳芳谷、莊華岳、羅宗海、曾松齡等。孤陋寡聞如我,如果不是來韓師工作而閱讀了一些有關潮州的文化、教育史的文獻,還不知道王顯詔、吳芳谷和莊華岳的藝術成就。是后來拜讀了李小澄老師送我的《吳芳谷水彩畫選》(嶺南美術出版社,1984)和鄭老師的大作《融貫中西的藝術孤行者——莊華岳與趙無極》(載《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才知道這二位的成就之高,其實完全可以進入國家級的層次。尤其是莊華岳,作為著名畫家趙無極的同學,如果不是生不逢時等因素,他也完全有可能像趙無極一樣,成為一位國際著名的畫家。
第三,鄭老師的作品,其實也可以看做一部“散裝”版的潮州美術史來閱讀。自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潮汕的藝術學子們紛紛趁輪船之便,負笈前往上海、杭州等地求學,僅就讀于上海美專的就達百余人之多。如潮州的王顯詔、黃家澤、李開麟、楊思園等就學于上海美專,30年代,莊華岳、吳藏石、洪風等就學于杭州藝專。這些人后來都成為了著名的書畫大師,是潮汕現代美術史的開創者。新中國成立以后,赴省城廣州美術學院求學者為多,成就了眾多如今嶺南畫壇乃至全國美術界的重要畫家,如林墉、林豐俗、羅宗海、許欽松、李小澄、林藍等。在鄭老師的文章中,這些主要代表人物基本都寫到了。鄭老師還曾寫過《近代潮州書畫藝術與民間藝術 》《潮州工藝美術巡禮》等文章,可窺其對潮州美術史和民間工藝美術史研究之一斑。
第四,鄭老師的大作,提升了“活著的古城”——潮州的知名度。潮州是海內外潮人的故鄉,韓江是我們的母親河。在地的美術家、工藝美術大師們生活在這座自然環境優美、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精致古城里,自然是幸福感滿滿。情之所至,筆下便是一幅幅如畫的潮州美景呈現。而生活在外地、國外的美術家們,則用飽浸鄉愁的彩筆,繪下了思之念之的故鄉的風景。無論何時何地,你只要看一看、讀一讀鄭老師這些作品,相信你也會受到作者們筆下流露出來的濃烈鄉情的感染,感受到一股思鄉之情撲面而來,有了隨著畫家彩筆的指引,回家鄉再欣賞欣賞曾經被自己忽略過的、畫家筆下的故鄉美景: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嘛!
至于《名家筆下的潮州》里的每一篇文章的精彩,我這里就不“劇透”了,留待讀者自己去閱讀,去品味。可以告訴大家的是:一定是開卷有益,益處多多!
甲辰酷暑于羊城南村
編輯|郭洵汐
審核|吳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