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饒平縣海山鎮達南村糧食生產示范基地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廣袤的稻田里,農戶們駕駛著收割機,穿梭其間,將一簇簇金黃的早稻收入囊中,這片曾經的鹽堿地如今已成為海島上的“新糧倉”。
近年來,海山鎮黨委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凝聚多方合力,以解決海島“老大難”鹽堿地問題為切口,積極探索鹽堿地改良途徑,以農業智能化、機械化有效盤活撂荒地,鋪就海島“百千萬工程”新“稻”路。
鹽堿地變“新糧倉”? ? 施棟楠/攝
凝聚人才力量?攻克鹽堿地種植難題
海山鎮作為我市唯一的海島鎮,其鹽堿地問題長期困擾著當地的農業生產,導致種植難度大、效益不高。為了突破鹽堿地制約耕作的技術瓶頸,海山鎮黨委與各村組織緊密合作,充分利用組團幫扶的資源優勢,攜手汕頭大學科技特派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調研與分析,積極探尋鹽堿地改良辦法。
據介紹,海山鎮緊緊抓住撂荒耕地整治契機,先將達南村13畝撂荒鹽堿地作為水稻試驗田,在科技特派員團隊精心指導和科學培育下,該地塊被改造成1年2造的水稻田,每畝產量高達425公斤,此次鹽堿地改造項目還帶動了周邊43戶農戶的參與,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糧食種植生產示范基地? ??施棟楠/攝
精選種植品種?促進農民增收
達南村水稻種植戶林先生說:“農業現代化,品種是基礎。選擇耐旱、抗逆、高產的水稻品種,才有好收成。”為破解鹽堿地種植難題,海山鎮黨委聯合幫扶工作隊多次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調研鹽堿地狀況。他們改變傳統思路,從“改地適種”轉為“改種適地”,通過多次引進與試種篩選“擇優”,最終為達南村糧食生產示范基地的量身定制了“精準施種”方案,成功選定了“Y兩優911”優質水稻品種。
據了解,該水稻株型松散適中、分蘗力強、穗大粒多、不僅高產穩產,米質也極為優良,且抗倒力強,能夠很好地適應海島鹽堿地的“咸度”環境。每年春耕時,這些秧苗被有序地栽種進水田,隨風搖曳,展現出勃勃生機。隨著“Y兩優911”的成功種植與推廣,海山鎮的水稻試驗田種植面積也實現了顯著增長,從最初的13畝擴大至80畝,海島“鹽堿地”正煥發新顏。
強化科技賦能?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現代化,不僅讓農民有了“聚寶盆”,也讓“糧田”變“良田”。此前,13畝水稻試驗田人工插秧就需3天,種植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且移栽質量和成活率面臨挑戰,導致不少農戶持觀望態度,不愿承包。為改變這一局面,海山鎮黨委多方統籌,引進新型現代化農機設備,并大力完善示范基地基礎設施。通過打造深水井實現機械化抽灌水,修繕排灌溝渠、機耕路,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用水條件,逐步擺脫了降水不足、“靠天”吃飯的困境。
無人機進行施肥施藥? ??施棟楠/攝
此外,海山鎮還示范推廣水稻育秧機插技術服務,引進了無人機進行施肥施藥作業,為水稻生長提供了精準、高效的“營養”補充。這些機械化作業方式的廣泛應用,不僅極大地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用工貴、招工難”的問題,還顯著提高了種植效率,促進了水稻的增產增收。
文字|饒宣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